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症见胸胁隐痛、吞酸口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
解析:
魏之琇注重“阴虚肝郁”的复杂病机。此方以“滋阴为主,疏肝为辅”,北沙参在此方中并非直接疏肝,而是通过“滋阴养胃”间接发挥作用:其一,北沙参配伍麦冬滋肺胃之阴,与地黄、枸杞子共补肝肾之阴(“肺胃阴足则肝肾阴生”,体现“金水相生”“培土荣木”);其二,制约川楝子(疏肝)的苦燥之性,防其伤阴。
沙参的应用使全方“滋阴不滞气,疏肝不伤阴”,成为治疗阴虚兼肝郁的经典方,后世常用于慢性肝炎、胃溃疡等属阴虚肝郁者。
三、叶天士与肺胃同调法(养胃阴思想代表)
出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医案记载)
核心配伍:沙参常配麦冬、玉竹、川贝母、生扁豆等
主治:肺阴不足兼胃阴亏虚证(如久咳、低热、纳差、口干)。
解析:
叶天士提出“胃阴学说”,强调“肺阴依赖胃阴充养”(“肺为气之主,胃为气之海”)。其在医案中多次用沙参治疗“肺燥阴虚”,尤其注重“养胃以润肺”:如治“外感后余邪伤肺胃”,以沙参配麦冬、玉竹滋阴,加生扁豆、甘草健脾,使胃阴得复而肺津有源;若兼咳嗽痰少,加川贝母,南沙参(兼化痰)更合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