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药性辨真伪,慧眼识真机
冬至前,有个药商背着半麻袋“沙参”来到药庐,说此药采自南方深山,药效远胜本地品种。那根茎粗如手指,表皮黄亮,断面却发白如瓷,毫无寻常沙参的油润纹理。吴普取一块放入口中,味虽微甘,却带着一股土腥味,嚼之如蜡。
“此非沙参,是形似沙参的桔梗根。”吴普将其掷回袋中,“沙参得溪涧清气,味甘中带清芳;桔梗生在旱地,味甘却含浊气。再者,沙参断面有细密的‘玉筋’(纤维束),如人身脉络;桔梗断面却散如乱麻,这便是‘性味归经’的玄机——药之形质,早已注定它能走哪条经络。”
药商面红耳赤,却仍强辩:“百姓只认药效,管它是真是假!”吴普便带他去看药圃里的沙参与桔梗——沙参叶片柔润,贴地而生,如谦谦君子;桔梗茎秆挺拔,叶片坚硬,似赳赳武夫。“沙参主补润,桔梗主宣散,好比一人擅守,一人擅攻,用错了便是助纣为虐。”他取来真沙参,让药商细看其根须:“你看这根须,向阴处延伸却不纠缠,恰如医者之心,虽治阴病却守阳道。”
药商羞愧而去。吴普望着那袋伪药,忽然想起师傅说的“药有真伪,医有仁术”,便将真沙参的图谱画在木板上,挂在药庐门口,旁题:“草木有本心,非为良医昧。”
八、薪火传后世,药脉接天人
小主,
建安十三年,华佗被征入许昌,临行前将一叠手札交与吴普:“我观沙参能补能清,可补《本草》之缺,你若能将其性味、配伍、采收之法传于后世,便是大功一件。”吴普捧着泛黄的手札,见上面画着沙参在四季的形态:春苗如翡翠,夏花若紫霞,秋根似玉簪,冬藏如潜龙,旁注“顺四时而采,合五行而用”。
此后数年,吴普踏遍江淮山水,记录沙参的生长环境:生于山阳者,味偏辛;生于水阴者,味偏甘;生于石缝者,质坚而力厚;生于沃土者,质柔而性缓。他还发现,与枸杞共生的沙参,滋阴之力更胜;被蜜蜂常采花的沙参,疏肝之效尤佳——这便是“七情”之外,草木与万物相感的玄机。
有后生问他:“先生为何对一味沙参如此执着?”吴普正坐在药庐前晒沙参,阳光透过他的白发,在药材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你看这沙参,不与牡丹争艳,不与松柏比高,只在溪涧边默默生长,却能解世人疾苦。”他拿起一块沙参,对着阳光细看,断面的纹路在光下如流动的星河,“医道亦如是,不求闻达,只问天地良心;草木无言,却藏着阴阳大道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