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乱世参田遭劫掠 众志成城护根脉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匪患四起。莱阳蚬河沿岸的参田成了匪帮觊觎之地。有伙悍匪盘踞昆嵛山,扬言要“洗劫参行,独占莱胡参”。药农们心急如焚,聚于蚬河古渡口商议对策。
为首的老参农赵老汉,祖上三代种参,他望着河岸边郁郁葱葱的参苗,道:“莱胡参是白龙所化,护了我们几百年,岂能让匪患糟践?”众人点头,决定“以参为饵,诱敌入瓮”。他们故意放出消息,称“今年参根硕壮,已集中存入河西仓库”,实则将新采的参根分装于数十个陶罐,埋在河滩沙下,上面覆以芦苇(取“金水相涵”之意,防参根霉变)。
匪帮果然中计,倾巢而出,扑向河西仓库。谁知仓库内只有少量陈参,埋伏在四周的药农们点燃预先备好的“硫磺烟”——硫磺性温,能驱寒燥湿,本是参田防虫之物,此刻却成了御敌利器。浓烟呛得匪帮睁不开眼,又被河岸边茂密的芦苇绊住脚步,最终被赶来的民团击溃。
事后清点,参田无损,藏匿的鲜参安然无恙。赵老汉抚摸着刚挖出的莱胡参,根须洁白如银,断面裂隙中还沾着湿润的河沙,叹道:“这参啊,通人性,你护它一寸,它便护你三分。”此事被记入《莱阳县续志》,称“蚬河百姓,以血肉护参脉,故莱胡参得传至今”。
小主,
战乱年间,不少药农带着莱胡参的种子和种植技艺逃难,将其引种至河北安国、山西浑源等地。然异地种植的莱胡参,虽形态相似,却“味淡性温,润肺之力不及莱阳原产”——原来莱阳蚬河沙壤含“云母之精”,河水属“壬水之性”,阴阳相济,非他乡能及。这正应了中医“道地药材”之说:水土异则药性殊。
第八回 新篇续写龙参韵 古今智慧共辉光
新中国成立后,莱胡参的传承迎来新生。1956年,莱阳成立“莱胡参种植合作社”,老药农们将“九晒九露”“竹刀采挖”等古法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用紫外线杀菌替代硫磺防虫,保留了参根的纯净;通过测土配方,调节沙壤中的“金、水”元素比例,使莱胡参的“多糖含量”较传统种植提升15%。
197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深入蚬河两岸,对莱胡参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发现,莱胡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能抑制“气道高反应”,这正是其缓解干咳的科学依据;而“多糖成分”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印证了中医“滋阴扶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让莱胡参的药用价值得到现代科学的佐证。
如今,莱阳建成“莱胡参文化产业园”,园内既有“白龙化参”的雕塑,也有现代化的提取车间。游客可亲手采挖鲜参,体验“九晒九露”的古法炮制,还能品尝“参蜜膏”“参枣粥”等药膳——这些膳食遵循“春食助生发,夏食清暑热,秋食润秋燥,冬食辅收藏”的自然之道,将莱胡参的“药食同源”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