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征:菌核呈圆球形或椭球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如石,内部无空腔,折干率高达70%以上。
- 分布:多见于土壤贫瘠、透气性差的山区,生长速度极慢。
- 药用价值:因萌发点少、繁殖率低,仅作为商品药材的补充来源。
4. 糖巴苓
- 特征:菌核细长且相互缠绕,呈饼状或团块状,质地松软,含水量高,易腐烂。
- 分布:多生长于潮湿环境,如腐殖质丰富的林下或溪流附近。
- 药用价值:因保存难度大,通常鲜品直接入药或加工成提取物。
(二)按菌核颜色分类
1. 白苓
- 特征:幼嫩菌核,表皮乳白至浅灰色,质地柔软,无弹性,依附于母苓表面生长。
- 生理状态:处于营养积累阶段,依赖母体供给养分,无独立繁殖能力。
- 应用价值:不可作为种苓,常被误认为“病变组织”而丢弃。
2. 灰苓
- 特征:成熟菌核,表皮灰黑至灰褐色,断面白色,质地坚韧有弹性。
- 生理状态:具备繁殖能力,是人工栽培中最理想的种苓。
- 鉴别要点:与黑苓的区别在于表皮颜色较浅,内部无木质化现象。
3. 黑苓
- 特征:完全成熟的菌核,表皮漆黑发亮,内部白色或浅黄色,手捏有弹性。
- 生理状态: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可作为种苓或商品药材。
- 药用价值:多糖含量略低于灰苓,但甾体类成分(如麦角甾醇)含量较高。
4. 老苓
- 特征:衰老菌核,表皮黑褐色无光泽,内部木质化,呈深黄色或棕色,有空腔。
- 生理状态:失去繁殖能力,仅能加工成饮片或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