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珠》下卷

六、药商寻珠 利欲熏心

太白山的雪化了又积,山神庙的香炉换了又换,石根的孙子石守业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不像祖辈那样只懂挖药,还跟着山外的货郎学了认字,能把猪苓的药性记在麻纸上:"利水渗湿,治水肿、淋浊......"

这年秋天,白河边来了个穿绸缎的商人,自称姓胡,带了两个随从,骑着高头大马,马鞍上挂着个沉甸甸的钱袋,叮当响。他一进村子就打听:"听说太白山有种黑珠,能治百病?"

村民们没敢接话,只指了指山神庙的方向:"问守业吧,他是山神的记名徒弟。"

胡商人找到石守业时,他正在山神庙前晒猪苓,黑褐的珠串挂在绳上,像串倒垂的星子。"小兄弟,"胡商人掏出块银子,在手里掂着,"我出十倍价钱,收你所有的猪苓。"

石守业头也没抬:"不卖。"

"二十倍!"胡商人又掏出块更大的银子,"我运到京城,给王爷治病,能让你这破村子富得流油。"

石守业放下手里的麻纸,指着庙门上的字:"上面写着'取三留七',我留的比取的多,哪有那么多卖?"

胡商人眼珠一转:"那你带我去挖,挖出来的,我分你一半。"

"山神不让。"石守业收拾起猪苓,"贪心的人进不了山。"

胡商人"嗤"地笑了:"什么山神?我在五台山见过真佛,在泰山拜过玉帝,还怕你这小土坡的石头神?"他留下两个随从盯着石守业,自己带着个懂草药的老伙计,偷偷往太白山的南坡去了——他打听到,南坡的猪苓最多。

进了山,老伙计果然有本事,凭着"土腥甜"的气味,很快找到片猪苓窝。胡商人眼睛都红了,指挥老伙计:"挖!全给我挖出来!连须根都别剩!"

老伙计犹豫:"老板,山里的规矩......"

"规矩能当银子花?"胡商人一脚踹在他屁股上,"挖!"

他们挖了整整一麻袋,连刚冒头的幼苓都没放过,土刨得像被野猪翻了个底朝天。胡商人背着麻袋往回走,嘴里哼着小曲,没看见身后的林子里,雾气正像蛇一样慢慢缠过来。

七、雾锁南坡 幻境惊魂

走到南坡的"一线天",胡商人突然觉得不对劲——刚才还响的鸟叫没了,风也停了,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他抬头一看,吓得腿一软:两边的山壁上,滚下来白茫茫的雾,像两堵墙,把窄窄的山道堵得严严实实。

"怎么回事?"他推了推老伙计,老伙计却直挺挺地站着,眼睛发直,嘴里念叨:"银子......好多银子......"

胡商人这才发现,老伙计陷在幻境里了——他看见的不是雾,是堆成山的银子,正伸手去抓,结果抓了把空气,摔在地上。

"醒醒!"胡商人扇了他一巴掌,自己却也头晕起来。雾里飘来个声音,像他爹的,又像他小时候欺负过的药农的:"小胡子,我的猪苓呢?"

他猛地回头,看见个黑影站在雾里,肚子胀得像鼓,皮肤亮得透光,正是他老家死于水肿的邻居。"不是我!不是我挖的!"胡商人吓得往麻袋上踹,"是这破珠子自己滚进我袋里的!"

黑影没说话,只是往前挪了挪,胡商人闻到股腐叶的腥气,和猪苓窝里的味道一模一样。他突然想起石守业的话,想起村民们敬畏的眼神,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窜上天灵盖。

"山神爷!我错了!我把猪苓还回来!"他解开麻袋,把猪苓往雾里扔,可猪苓刚出手就掉回来,砸在他脸上,疼得他直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