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石斛记:洪咨夔与仙草的晚晴缘》(上卷)

药农抬头一看,笑道:“这是石斛啊,好东西!山里的药,就数它性子温和,滋阴润燥,比蜂蜜还养人。”

“哦?它的药用,竟与蜂蜜相似?”

“可不是!”药农放下担子,说得更起劲,“用它煮汤,比吃蜂糖还管用,尤其治那些‘燥火病’——口干舌燥、咳嗽无痰的,喝几碗就舒坦了。我们山里人,都叫它‘石上蜜’。”

洪咨夔听得入神,原来这石斛不仅形若蚱蜢,香似蜂脾,连药用都带着蜂蜜的温润。他望着瓦盆里的草,忽然觉得,这不是一株普通的草,倒像个藏着许多秘密的小精灵,等着他一点点去发现。

第三回 藓痕斑驳映“磥砢”,瓦盆巧布野趣生

洪咨夔是个爱琢磨的人,见石斛长得精神,便想给它换个更合适的盆。他不喜那些精致的瓷盆,觉得太拘束,配不上石斛的野气。想起友人说它“生石缝,伴苔藓”,便又去了旧货摊,淘回一个更大些的瓦盆,盆底还带着个小小的破洞,说是“漏水,不烂根”。

他提着瓦盆,去屋后的墙角挖苔藓。那里背阴,常年潮湿,苔藓长得厚厚的,像一块绿色的绒毯。他小心地铲起一块,连土带藓,铺在瓦盆底部,又找来几块奇形怪状的小石子,按“左高右低”的样子摆好,像缩微的山岩。

“这样才像你在山里的家。”他把石斛从旧盆里移出,连带着原土,小心地嵌在石子中间,再用潮湿的苔藓填满缝隙。瓦盆顿时有了生气——石斛的青茎立在中间,石子的褐黄、苔藓的翠绿、瓦盆的土灰,三色相衬,竟有种“虽在窗头,如在崖间”的野趣。

小主,

他望着盆里的景致,忽然想起“磥砢”二字——那是形容山石错落的样子。如今这瓦盆里,石子嶙峋,苔藓斑驳,可不就是“藓痕分磥砢”吗?苔藓像绿色的水,把“山石”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而石斛,就是这“山”上最灵动的一抹生机。

第四回 兰颖初抽添琳琅,静观草木悟闲趣

转眼入了冬,江南的暖阳难得露脸。洪咨夔把瓦盆搬到院子里的竹架上,让石斛晒晒太阳。他坐在竹椅上,捧着一卷《楚辞》,目光却总不由自主地飘向那株草——它竟在最顶端抽出了一小簇新叶,嫩绿嫩绿的,像刚出生的兰草芽,裹得紧紧的,却透着股要舒展的劲儿。

“这叶倒像兰草。”他放下书,走近细看。新叶的边缘带着细细的白边,像镶了一道银线,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像画家用淡墨勾的,精致得很。没过几日,新叶渐渐展开,竟有七八片之多,聚在茎顶,像一把小小的绿伞,又像一串玲珑的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