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秋金肃降显奇功 葎草结实愈沉疴》

第四回 五运六气融药灶 四气五味定方隅

药汁滤入碗中,表面浮着一层金箔似的油膜。孙思邈以《五运历年纪》对照,今岁大运为土,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土生金,金生水,形成“土金水流”的气化链条,故人体易出现“土湿未去,金燥又起”的复杂病机。葎草籽色黑属水,味辛属金,性温(炒制后)属土,恰能贯通三气,如桥梁连接天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令用药,需明‘收’与‘散’,”孙思邈对围观的乡邻说,“葎草籽外壳收敛(金气),种仁发散(水气),一收一散,正合秋气‘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的特点。”说罢取籽壳与种仁分置两盘,壳能治皮表之燥,仁能通脏腑之湿,此乃“一物二用,阴阳分治”的智慧。

有位书生质疑:“《本草纲目》言葎草‘茎、叶入药’,未载种子,恐非正途。”孙思邈指着手边的《雷公炮炙论》残卷:“汉末雷公炮炙,已有‘葎草子,炒令香,治淋痛’的记载,只是后世医家多重茎叶,轻忽种子。民间口传此籽治秋淋,已历百年,岂是典籍未载便无效?”说罢将籽仁嚼碎,舌尖先辛后润,正是“金生水”的味觉验证。

第五回 金籽爆火生玉液 玄珠化雨润秋渠

老妪连服三日葎草籽煎剂,夜尿次数减至三次,尿浊渐清。她取来新收的黍米,要给药王煮粥,却见倒在锅中的淘米水竟自动分层——上层清液,下层浊物,恰似葎草籽“分清泌浊”的功效显化。孙思邈趁机教村民制作“葎草籽散”:“秋分后三日采籽,炒至爆裂,研末后用秋露水送服,能治各种秋令淋症。”

他带领众人来到葎草田,见成熟的种子自动裂开,掉在根旁的土地上。“此乃‘金气归土’,”孙思邈弯腰拾起种子,“籽落根旁,来春又生,正如人体津液代谢,需经肺(金)、脾(土)、肾(水)三脏循环。”说罢指给众人看,种子掉落后的土地上,竟有细小的白根萌发,此乃“金生水,水生木”的生机延续。

黄昏时分,邙山起了薄雾,葎草种子在雾中闪烁如星。孙思邈忽见雾气凝结在种子上,形成五芒星状的霜花,此乃“五星(金木水火土)照临”的祥瑞。他想起《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此草种子的形态、成熟时节、药效作用,无不合于天地气化,正是“以天地为药炉,以时序为方剂”的自然启示。

第六回 草木有灵通秋气 天人感应贯金途

是夜,孙思邈宿于山神庙,梦见西方白帝乘白虎而至,手中捧着盛满葎草籽的玉盘:“吾乃西方金德之帝,此籽本是吾座下白泽兽的须毛所化,能化燥湿,通水道。今岁阳明燥金太过,故遣其下界,解众生‘秋燥淋痛’之苦。”白帝将籽撒向人间,种子落地化作无数白鸟,每只鸟的羽翼都刻着“金”字纹路。

梦醒时,庙前的葎草籽上结满了霜,霜花排列成“乾”卦(?)——乾为天,为金,为健,正合葎草籽“金气刚健,能破燥结”的妙用。孙思邈取出竹简,写道:“葎草子,味辛、甘,性温,无毒。主秋淋,小便涩滞,膏淋白浊。其性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能入肺、肾二经。盖肺主肃降,肾主气化,此子得秋金之气,能助肺肾相交,水津四布。”

清晨,他见老妪将葎草籽装入小布袋,缝在棉衣夹层中。“这样冬天就不怕尿频了,”老妪笑道,“秋籽藏金气,冬天穿在身上,就像有个小太阳暖着肾。”孙思邈抚掌赞叹,此乃民间智慧与医学理论的天然契合——金气内敛,故能温肾;种子藏精,故能固本,正是“秋收冬藏”的活态应用。

第七回 口传心授承秋令 青史新载补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