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对绞股蓝的早期认知文献对比

19世纪朝鲜医家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中提出“绞股蓝属土性,补太阴脾经”,将其纳入四象医学体系,用于“太阴人”的气虚调理。这一理论突破中国本草的经验描述,赋予其体质医学的独特定位。

(二)日据时期的文化博弈

1910年后,日本在朝鲜推行“皇民化”政策,绞股蓝被纳入“日韩共通药材”体系。1934年,朝鲜总督府编写的《朝鲜产药用植物》将其命名为“高丽参草”,刻意关联人参文化,试图消解其本土属性。但民间仍保留“?????”(意为“山参藤”)的称谓,延续独立的认知传统。

三、早期认知的关键差异与共性

维度 日本文献特点 朝鲜半岛文献特点

命名逻辑 强调口感(甘茶)与形态(蔓生),科学命名早 侧重功效类比(参草),融入本土医学体系

功效侧重 利尿剂、化痰→现代保健茶 补气健脾→四象医学体质调理

文化关联 与茶道结合,形成“甘茶”饮食文化 与人参并置,构建“南北滋补”地域叙事

学术范式 19世纪引入西方植物分类学,重实证分析 固守东医理论框架,强调性味与脏腑对应

共性:均通过中国本草文献(如《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间接认知绞股蓝,早期记载存在与近缘植物的混淆,19世纪后受西方科学影响转向精确分类。

四、跨文化互动的典型案例

1. 长崎贸易的知识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