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仙踪》第一回 立春启蛰·青童化木破寒扉

老丈忽然指着自己手背:"为何血管变青了?"决明子轻按其寸口脉,感受着如琴弦轻颤的脉象:"此乃肝脉浮显,如春木之生发,非病也,乃气之常。但需切记,月满之夜勿用决明子——金气盛满则木气受抑,当顺'月廓空满'之理,正如'秋不伐木,冬不掘井',顺天者昌。"

七·衔枚待发候惊蛰

暮色浸染山谷时,决明子送老丈至谷口。三星在天,正是"参宿"闪耀,预示着夜半的"启蛰"时刻。他从五运囊中取出一包种子,外包以青蚨纸,上画震卦符号:"此为'炒决明子',与麸皮同炒至'蟹眼沸'时取出,可去其滑利之性,增健脾之力。每遇风起目痒,取七粒打碎,以桑枝、竹叶各三片煎水,乘热熏洗,风邪自散。"

老丈行至半路,忽见一只山雀如箭般掠过,口中衔着一枚决明子种。种子跌落处,泥土竟自动裂开,新芽破土而出,叶片上还沾着山雀的唾液,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他回头望去,决明子正倚着树干闭目养神,衣袂上的青色纹路与树皮的纹理渐渐重合,仿佛人与树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唯有腰间的五运囊随风轻摆,露出一角《太素木经》的书脊。

忽有清风送来吟诵声:"木王于春,肝体阴而用阳。治肝之法,宜疏不宜堵,宜养不宜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丈辨声细听,竟是从决明树的年轮中传出,每道年轮都在轻轻震动,如同一架古琴的弦,与他体内的气血产生微妙共鸣。他摸了摸腰间的布囊,新换的决明子种在囊中微微发热,仿佛揣着一颗春天的心脏,跳动着生命的韵律。

行至村口,老丈见自家门前的柳树已抽出新芽,枝条在风中摇曳如肝经的脉络,新芽尖端挂着露珠,如肝木之精凝结。他忽然明白,为何决明子总说"药在天地间"——那东风、那蛰虫、那桃花、那鸟鸣、那土膏、那星斗,乃至一只山雀的衔种,皆是天地大药的一味,需以时为引,以心为媒,方能调和阴阳,贯通天人。

此时,天际最后一缕霞光化作青蚨鸟形,掠过山谷,消失在暮色中。老丈握紧手中的决明子种,嘴角泛起微笑,他知道,这个春天,不仅治好了他的眼疾,更让他窥见了天地与人体的奥秘——那是一种流淌在草木星辰间的智慧,一种顺应四时的生存之道,正如决明子最后所说:"医道之要,不在药石,而在顺天应人,如立春之木,当令而发,无过无不及。"

结语·首章论要

此回书表立春三候,决明子以"木气疏肝"为纲,融天人合一之理于草木妙用,示中医"治未病"之要在于顺时调气。可见中医之道,非独草木金石,实乃与日月星辰、四时五运共舞之术,需以精诚之心体察天地,以慈悲之怀调燮阴阳。正是:

赞诗曰

青童手种绿云根,解得春寒锁玉门。

七候调和通木气,五行流转注神昏。

方知药本先天化,始信医从节气论。

欲问蛰虫何处醒?且听雷动下昆仑。

下回预告

且说决明子送走老丈,忽觉足底涌泉穴一阵冰凉,如踩冰雪。睁眼观之,见西方天空竟有白虎星芒闪现,虽值春令,却透露出金戈之象。他掐指一算,惊道:"不好!今岁金气太过,必犯木位,惊蛰虫振之时,恐有'金克木'之劫!"欲知如何以决明子化解虫蛀之患,且看下回《惊蛰振羽·玄虫啮木觅通方》。

(第一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