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凝露滋癸水 五味含酸敛丙阳

“青珩妹妹,”麦冬仙子展开《滋阴经》,图中麦冬化作清泉,注入“肾水”宝瓶,“此草得金水之气,能清心肺之热,滋肝肾之阴,最宜夏至阳极阴伤之证。”五味子仙子则取出“五昧瓶”,瓶中果香混着药香,竟能平喘敛汗:“五味酸收,能敛耗散之气,固滑脱之阴,与薄荷、麦冬相伍,正是‘生脉’之意。”

青珩点头,取来“辰时麦冬”——此麦冬须根长九寸,根际沾着未干的朝露,正是“取其得阴气之先”。她将麦冬与薄荷同置“坎水釜”,釜中立刻腾起白雾,雾中浮现出“肺肾”二字;再加入五味子,釜中竟发出“滋”“敛”“透”的三重声响,如琴弦和鸣。

“看这雾气变化,”麦冬仙子指点,“薄荷之雾(辛凉)上行入肺,麦冬之露(甘寒)下渗入肾,五味子之香(酸收)中守于脾,此乃‘上中下三焦同调’之象。”青珩取出“七孔石莲”投入釜中,莲子遇水竟化作“心”字形,显露出“心肾相交”的经络纹路。

第三节 战燥邪·生脉散固阴阳枢

正当三药合炼之际,瘟神座下“燥金使”驾着“金风轮”杀至。此轮以燥金之气为骨,轮辐刻着“少气”“汗多”“口渴”等阴伤之象,所过之处,药田中的百合、玉竹等养阴药竟纷纷焦枯,花瓣上布满“燥”字裂纹。

青珩不慌不忙,取出“生脉旗”,旗面绣着“气为水母,阴为气基”八字,以薄荷为“引气之帅”,麦冬为“生津之将”,五味子为“敛阴之相”。她挥旗引动三药之气,薄荷雾化作清风,吹散金风轮的燥气;麦冬露凝成甘霖,润泽焦枯的药草;五味子香化作罗网,兜住外散的元气。

燥金使见状,掷出“燥痰弹”,弹中裹着“干咳”“无痰”的黑字。青珩则以“生脉散”迎击,散中薄荷辛凉透表(治阳亢),麦冬甘润滋阴(治阴虚),五味子酸收敛气(治气脱),三药之气化作“生”“脉”“复”三字,如春雨般渗入弹体,露出其中裹着的“燥金咒”——原来瘟神试图以燥金之气消耗夏火之阴,加剧“阳盛阴衰”。

“你等不知‘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之理,”她结“肺肾相生印”,引导药气入肺肾二经,“今以薄荷之阳(辛散)引麦冬之阴(甘润),以五味子之阴(酸收)固薄荷之阳,此乃‘阴阳互根’之妙。”话音未落,金风轮的燥气竟被转化为“清金润肺”之气,轮辐上的“燥”字纷纷脱落,露出“润”字本体。

第四节 青蚨变·五行相生化真炁

战斗胶着时,青蚨灵童突然从天而降,此次竟化作“人胎”形态,被五行之气包裹,象征“先天之气”。“仙子,夏至乃‘阴阳争死生分’之时,需以‘五行相生’固护根本,”他挥手掷出“五行连环盏”,盏中依次盛着薄荷(木)、麦冬(水)、五味子(金)、生姜(火)、茯苓(土),“看这生克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无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青珩顿悟,取生姜一片投入生脉散中,辛温之性竟与薄荷的辛凉形成“动态平衡”,如夏日骤雨降温,却无寒凉伤中之弊。“此乃‘以火生土,以土制水’之法,”她解释,“生姜温中土,防麦冬之滋腻;茯苓渗湿浊,助五味子之收敛,使补而不滞,敛而不瘀。”

燥金使见势不妙,竟引爆金风轮,化作“燥金粉尘”四处飘散。青珩则以灵童的五行连环盏罩住粉尘,盏中五行之气自动分化:薄荷(木)吸附粉尘中的“木”性燥邪,生姜(火)炼化“火”性燥邪,茯苓(土)中和“土”性燥邪,五味子(金)收敛“金”性燥邪,麦冬(水)润泽“水”性燥邪,最终粉尘竟化作无害的“气、血、精、津、液”五色微尘。

第五节 生脉验·气阴两虚一朝复

尘埃落定,药王谷的半夏重新长出单茎,白花中央竟结出淡紫色的“阴阳果”。青珩取生脉散少许,滴在“气阴两虚模型”上,模型顿时泛起健康的淡红色,原本虚浮的“脉象”也变得和缓有力。

此时,有山民抬来中暑重症者,其症见体倦气短(气虚)、咽干口渴(阴虚)、汗多神疲(气阴两脱),舌红少苔(阴虚),脉虚数(气阴两虚)。青珩以生脉散吹鼻取嚏(通阳),再以麦冬五钱、五味子三钱、薄荷一钱、生姜一片,煎“复脉饮”灌服。

奇迹顿现:患者汗出渐止,口中生津,倦怠减轻,脉转和缓。阿潆观察药渣,发现五味子与生姜竟缠绕成“太极”状,薄荷与麦冬则形成“云行雨施”之象——此乃“阴平阳秘”的微观印证。

“为何加入生姜?”阿潆不解。青珩解释:“夏至阳气虽盛,然‘阳盛则阴竭’,需防‘阴竭阳脱’。生姜辛温,能振奋中阳,与五味子的酸收合用,正是‘回阳救逆’的先声,此乃‘治未病’之理。”

第六节 五运辩·君火相火细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