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庆州决战(一)

李仲庸率领的八千佯攻部队,高举旗帜,擂动战鼓,如同黑色的潮水般向北门涌去。

喊杀声震天动地,云梯、撞车缓缓前移,做出全力进攻的姿态。

城北守军显然被这浩大的声势所慑,警钟长鸣,兵力明显向北城集中。

几乎在同一时间,孙景曜的五千弓弩手如同灵动的山豹,悄无声息地快速运动,迅速控制了城东的制高点。

箭矢上弦,寒光闪闪,如同一片死亡的阴云,笼罩在东城守军头顶。

未时整,赵玄清看到北门和东门方向都已按计划行动,知道时机已到。

他深吸一口气,拔出腰间佩剑,剑锋直指太湖西门!

“进攻!”

随着他一声令下,靖乱军主力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西门发起了猛攻。真正的战斗,此刻才开始。

盾牌手在前,结成紧密的阵型,抵挡城头倾泻而下的箭矢和滚木礌石。

弓箭手在盾牌掩护下,向城头进行仰射还击。

无数的云梯被架起,悍不畏死的士卒口衔钢刀,奋力向上攀爬。

小主,

城头的守军也拼死抵抗,滚烫的热油、巨大的石块不断落下,每一次都能带走几条鲜活的生命。

惨叫声、兵刃碰撞声、战鼓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交响乐。

西门守将显然没料到主攻方向竟是这里,仓促间调动兵力,城墙上显得有些混乱,但这混乱之中,守军依然凭借着地利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赵玄清亲临前线,站在弩箭射程的边缘,冷静地指挥着。

他不断下达命令,调整进攻的节奏和重点。

“第二梯队,上!集中火力,压制那个箭楼!”“撞车,给我撞门!不要停!”

战斗从未时一直持续到酉时,两个时辰的血战,城墙上下已是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土地,连太湖的波浪似乎都带上了一抹淡红。

靖乱军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士兵们被主将的亲临和决死信念激励着,前仆后继。

终于,在酉时三刻,伴随着一声巨响,西门的包铁城门在撞车持续不断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同时,多处城垛也被勇猛的靖乱军士卒突破。

“城门破了!杀进去!”

不知是谁首先喊了出来,顿时引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赵玄清长剑一挥。

“全军突击!清剿残敌,占领府库、官衙!降者不杀!”

靖乱军主力如同潮水般从缺口涌入城内。

巷战随之展开,但城门已破,守军的士气彻底崩溃,抵抗迅速变得零星。

大部分守军眼见大势已去,纷纷丢弃兵器,跪地投降。

酉时末,太湖城基本被控制。

城头飘扬的旗帜换成了靖乱军的战旗。

赵玄清在亲兵护卫下踏入城中,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他面无表情地走过满是狼藉的街道,下令道。

“迅速清点战果,救治伤员,扑灭火焰,安抚百姓,严明军纪,不得扰民!将所有降兵集中看管。”

第四日,

太湖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紧迫的军情容不得丝毫懈怠。

庆城方向的战报虽然还未详细传来,但赵玄清能想象到那里的惨烈。

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太湖局势,然后回师驰援。

这一整天,太湖城内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清点伤亡,统计缴获,整编降军。

靖乱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很快便初步安定了民心。

投降的六千守军经过初步筛选和教育,被分批打散,编入靖乱军的辅助部队,由可靠的军官带领,以充实兵力。

虽然其战斗力有待考验,但至少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降兵生乱。

赵玄清与李仲庸、孙景曜简单商议后,做出了决定。

“庆城战事吃紧,我们必须尽快回师。”

赵玄清指着地图,

“留下五千守军,由偏将周慎统领,镇守太湖,负责安抚地方,维持水路通畅,并防备可能来自其他方向的敌军援兵。其余主力,即刻整编,明日凌晨出发,回师庆城!”

“末将领命!”

周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深知责任重大。

经过一日整编,靖乱军剔除了重伤员,补充了部分降兵,组成了一支约两万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士气高昂,携带着从太湖缴获的部分粮草军械,做好了长途奔袭的准备。

第五日,

天还未亮,回师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

赵玄清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下方黑压压的、精神抖擞的将士,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