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哲学社会科学

在哲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了卓越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层面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立场具有重大的理论划界意义。它坚定地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一元论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片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而二元论则试图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寻求一种平行的关系,却未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统一性。与之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明确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构成整个世界的基础,这一观点为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者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世界是不可捉摸、无法认识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的认识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认识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能够不断地深入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这种能动的反映论不仅肯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而且突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再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成功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但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过于机械和片面,往往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强调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能够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但在历史观领域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使唯物主义成为一种彻底的、完备的世界观,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现象、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深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的、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世界,把物质看作是被动的、静止的存在,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他们还注重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到自然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或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科学概括。在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这种对物质的理解虽然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但缺乏科学的抽象和理论的深度,只是简单地从感性经验出发,将物质等同于某些具体的实物形态,无法准确把握物质的本质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把物质等同于科学世界的微观结构,如原子、粒子等。这一阶段的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开始借助科学知识来解释物质的构成。然而,它仍然存在局限性,将物质仅仅归结为微观的物理结构,忽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在认识物质的过程中,过于强调静态的、孤立的分析方法,没有充分认识到物质的辩证运动和发展。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不懈探索和发展下,对物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认为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强调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又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涵盖了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物质范畴作为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贯穿于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始终。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从最初的朴素直观到后来的科学抽象,从片面单一到日益全面系统,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越来越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

在哲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了卓越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