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章 听花落雨剑?暴力美学?道法自然心气归24
暮春之初,万物生长,芳菲正盛,大自然仿佛用最绚烂的色彩,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而我,却心怀无尽的愁绪,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雾霭所笼罩,脚步沉重地踏入了那座隐于苍翠青山之中的古寺。
古寺,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于山林之间,与世无争。寺门紧闭,两扇厚重的木门上雕刻着繁复的图案,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是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只留下一片宁静与祥和。
门前,几株古柏苍劲挺拔,枝叶交错,宛如一把把巨大的绿色伞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一片阴凉。阳光透过密集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地面上仿佛铺满了金色的碎片,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微风拂过,古柏的枝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悠扬的自然乐章。
我站在古寺门前,望着这静谧而庄严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阳光,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遥远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我轻轻地走近古柏,伸手触摸那粗糙的树皮,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坚韧。闭上眼睛,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与泥土的芬芳,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仿佛能够洗净心灵深处的尘埃,让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我知道,这座古寺,这片山林,是我此刻最需要的避风港。在这里,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忧愁,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与释放。于是,我缓缓地推开寺门,踏入了那个充满神秘与宁静的世界,去寻找那份久违的平静与自我。
轻叩寺门,“吱呀”一声,门缓缓开启,一位小沙弥探出头来。我道明来意,小沙弥便引我入寺。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悠,每一步都似踏在岁月的弦上,拨弄出宁静的音符。
行至禅房,一位高僧静坐在蒲团之上,面容清瘦却透着祥和,眼神深邃如渊,似能洞悉世间万象。我恭敬地合十行礼,将心中因情而生的烦闷与思念,如潺潺溪流般倾诉而出。
在那古老而庄严的寺庙之后,隐藏着一个不为凡尘所扰的禅园,仿佛是世外桃源,远离了人间的喧嚣与纷扰。一日,一位心中充满困惑与执着的施主,有幸得遇一位智慧高深的老僧。老僧眼含慈悲,微微颔首,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波澜,随后,他引领着这位施主步入了那片充满禅意的园地。
禅园内,四季之美汇聚一堂,春花烂漫,夏木葱郁,秋菊傲霜,冬梅斗雪。此刻正值春日,繁花似锦,红的如火般热烈,粉的似霞般温柔,白的如雪般纯净,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花瓣的舞动,都似乎在诉说着生命既绚烂又无常的真谛。
老僧缓步至一株盛开的牡丹前,那牡丹花大色艳,香气袭人,引得蜜蜂蝴蝶纷纷围绕,好不热闹。他轻声细语,对施主说:“您看这牡丹,盛开之时,是何等的辉煌灿烂,引得万物瞩目。然而,再美的花朵,也终有凋谢之时,一朝零落,便归于尘土,繁华不再。这世间万物,从生到死,从盛到衰,皆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有着不可更改的定数。情感亦是如此,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过于执着,就如同手中紧握的沙粒,越是想要紧紧抓住,反而流逝得越快,最终只留下满手的空虚与伤痕。”
言罢,老僧转身,步入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旁。泉水叮咚,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穿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陆离地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老僧轻轻俯身,以手指轻轻拨弄水面,一圈圈细腻的涟漪随之荡漾开去,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却又在瞬间恢复了宁静。他借此机会,向施主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心若止水,方能洞察世间万物之本质。情丝纠葛,就如同这水面上的波纹,若不加以平复,便会扰乱内心的宁静,使人迷失方向。唯有学会放下,放下那些执念与欲望,才能让心灵回归最初的纯净与平和,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施主听后,若有所思,仿佛有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田,冲刷着那些久积的尘埃与烦恼。他望向老僧,眼中闪烁着感激与顿悟的光芒,仿佛在这一刻,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与修行的意义。
从此,这位施主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他学会了放下,学会了接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以一种更加平和与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而禅园中的那一切,包括那朵终将凋零的牡丹,那泓清澈见底的泉水,都成了他心中永恒的风景,提醒着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如水般平静而深邃的心。
小主,
说罢,高僧缓缓讲述一段往事:“曾有一位居士,久居尘世,为情所困。他听闻山中寺庙有高僧能解人心结,便前来求访。彼时,正值春日,寺外田野一片生机盎然。高僧带他来到田边,只见农夫正弯腰插秧,动作娴熟而有序。高僧对居士说:‘你看这插秧之法,退步原来是向前。人生亦如此,有时看似后退,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情之一事,不可急于求成,需顺应自然,方能得圆满。’居士听后,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