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刘邦的成长有迹可循。

“这是在用道德来向项羽施压。”

“祸不及家人。”

“项羽本身是贵族用这种办法来威胁刘邦,这个曾经他瞧不上的刘老三本身就感受到屈辱。”

“虽然两人结拜的时间不知道,但刘邦能说出来说明两人确实结拜过,项羽也没有反驳。”

“这就更加可耻了,好歹也是结拜兄弟。”

“这是通过道德来威胁项羽,项羽要是做了准备遗臭万年吧!”

“刘邦从道德上进行威胁后,马上就在行为上威胁项羽了。”

“俗称放狠话。”

“第二句话,要是你把我爹炖成了肉汤,分我一碗。”

“这句话就是证明刘邦不孝的证据。”

“其他的都可以理解但你要吃你爹的肉,无法理解。”

刘邦疑惑不解了,这有什么难以理解,不就是乐羊食子的典故吗?

利用这一点来威胁项家人,让他们知道杀死刘太公的后果。

“这个时候就要说到刘邦的身份了,刘邦是魏国人年轻的时候当过战国时期的士。”

“士在战国十分常见,只要是社会闲杂人员,读书人,罪犯等等都可以去做士,主动成为那些贵族的门客。”

“门客也是战国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化。”

“贵族花钱养你,你帮贵族来解决一些事情。”

“这也是改变自己阶级的一种办法。”

“刘邦做过同为魏国人张耳的门客,偶像是战国四大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当门客的这段时间,刘邦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学会了很多东西。”

“比如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上位者对你有好感,如何别人对你死心塌地等等。”

“这些都在刘邦的人生有过写照,比如前不久讲的项伯就是拉近关系,当亭长的时候能和沛县官吏结交。”

“张良,韩信,英布为什么会被刘邦效力一切都打好基础了。”

“刘邦的优点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通过后天的见识和学习一点点积累。”

“很多时候读史书看刘邦,刘邦好像天生就知道如何收服人心,如何赏罚分明,简单几句话就能让人有好感。”

“刘邦的能力也是炼出来的,甚至刘邦的很多行为都在模仿信陵君魏无忌。”

“刘邦积累了十几年的知识和能力,到了四十多岁起义之后积累的力量爆发了。”

“把握住了人生最关键的机会,一跃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