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十一回 萨仁大妈

大红山轶事 青山翁 4772 字 18天前

斯琴好奇地凑过头来,与我一同凝视着这张承载着过往与未来的地图。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奇和好奇,仿佛在这张地图上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她的呼吸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房。

我轻轻点着标着红点的地方,告诉她:“这就是你家。”然后又指着另一处说:“这是萨仁大妈家,两家之间大约四十华里。”斯琴瞪大眼睛惊恐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边说边往后退了几步,指着牛皮纸说:“这,你有魔法,你是……”

斯琴的惊慌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一张手工绘制的地图,尤其是我说了四十华里后,竟然让她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往前走了一步,想要安慰她,而她却退了好几步,手仍然指着那张地图,望着我的眼神如同看待陌生人一般。此时的斯琴不仅对那张地图产生了疑惑,甚至对我也产生了怀疑和恐惧。

我极力分析思考着,难道斯琴不知道有地图这个人类的大发明吗?难道我说的四十华里有错吗?我立刻向她说明这份地图的来历和它的作用,告诉她这份地图是我能够自如地在草原上行走的关键。我尽力解释着,希望她能够理解。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与不同文化背景之人交流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可能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感和认知。就如那一张简单的地图,在我眼中,只是标明方位与距离的工具,但在斯琴的世界里,却仿佛藏着无尽的奥秘。

我望着斯琴,那双曾经充满惊恐的眼眸,此刻已流露出信任与喜悦。我轻轻地拉起她的手,告诉她:“我还是那个‘什个腾节老’,郝欣勤,没有变。”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穿透了她的疑虑与不安。

她红着脸,低声问道:“那你怎么知道四十里?”我笑了笑,开始用她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着地图上的比例关系。随着我的讲述,她脸上的疑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信任的喜悦。

然而,她仍有些迟疑地说:“前几天这里的人们都说,‘我们这里又来个神医’——郝欣勤’,尤其是那些马倌们更是这样说。昨日萨仁大妈也这样说。我恍然大悟,原来她心中的疑虑与害怕,皆源于此。我耐心地解释,告诉她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什么‘神’。我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之中。与赵‘神医’,赵大叔有着天壤之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斯琴听完我的解释,‘噗嗤’一声笑了,脸上渐渐泛起了红润,毛茸茸的大眼紧紧地盯着我,我竟然慢慢的低下了头喃喃滴说“四十里路得走好长时间。”

我望着斯琴那渐行渐渐远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孤独。她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整个世界的光彩,只留下我与这片辽阔的草原,共同守候着无边的寂寥。

草原上的羊群,如同散落的白玉,在夕阳的余晖中悠闲地觅食。它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仿佛是大自然的笔触在草地上勾勒出一幅幅静止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我羡慕这些生灵,它们的世界简单而纯粹,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心灵的困惑,只有与大自然的和谐共舞。

而我,却时常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感情的困惑中不知所措。在分离聚散中感觉到孤独。心中的愿望如同那天边的星星,虽然明亮,却遥不可及。我渴望那无忧无虑的生活,渴望那心想事成的奇迹,但现实却总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自从斯琴走后,我仿佛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每一刻都过得如此漫长,每一刻都充满了等待与期盼。终于,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地平线时,我赶着羊群踏上了归途。

井台旁,萨仁大妈和巴图老人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暖。他们早已在那里等候着我,水槽里满满的水,映照着天空的星辰,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羊儿们迫不及待地涌向水槽,欢快地畅饮着甘甜的井水。莎娜则在羊群中穿梭,与那些可爱的羔羊们玩捉迷藏,她的笑声清脆悦耳,给这宁静的草原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更让我惊叹的是巴图大叔,他虽然是个盲人,但他的动作却如此从容不迫。他熟练地将手中的水斗放入井中,然后又稳稳地提上来,仿佛在他的世界里,黑暗从未存在过。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光明,但他的内心却永远亮着一盏明灯,点亮了他生活的每个角落。

饮完水的羊群,开始习惯性地朝着家的方向缓缓而行。我想让巴图老人骑马而行,它宛言谢绝了,随后莎娜牵着他的手,与他前后而行。她那双纤细小手,似乎有着无穷的力量,能够引领着巴图老人在黑暗中前行。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此时我忽然明白了,那天莎娜为什么会从哪个蒙古包里跑出。我被这一老一小纯真的感情所感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回到家中,忙碌的一天终于告一段落。莎娜跑到我身边,神秘地附在我耳边,拍着她的小腿,嘟嘟囔囔地说着些什么。她的童言无忌引得萨仁大妈哈哈大笑,我也被她那纯真的模样逗得笑了起来。仿佛在这一刻,我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忘却了世间的纷扰与忧愁。

夜幕降临,草原上的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颊。我望着那片辽阔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次日,我告别了萨仁大妈一家继续践行我的职责。在当好一名“兽医”的同时,密切关注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与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又美好的日子。

十二天后,我又走仿了八户人家,当我正要继续走仿下去时,接到了大队的通知,让我立刻回去,协同大队有关人员准备一年一次的打马印工作。我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计划,但近在咫尺,令我向往已久的呼和淖尔和查干淖尔却与我擦肩而过。

在归途的路上,草原的辽阔如诗如画,无垠的绿色蔓延至天际。我心爱的高依莫勒,默默承载着我,任劳任怨。它的稳健步伐,仿佛在诉说着草原的传奇。这十几天的独行,是我人生中最长的一段自我挑战之旅,每一次的跋涉都是对自我极限的超越。我深感疲惫,却也收获满满。回首这段历程,心中涌起万千感慨,那些汗水与努力,都化作了成长的烙印。

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辽阔草原,人烟稀少,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它远离了尘世的纷扰,独享着一份宁静与纯净。这里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微乎其微,他们的世界被限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见所闻,所能谈论的,不过是这片土地上那些熟悉的人和事。

在这片草原上,三十多户牧民人家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彼此相识,相知,相互扶持,共同演绎着生活的悲欢离合。虽然生活条件相似,贫富差距并不明显,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默默前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牧民们的生活方式简单而淳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的快乐,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或许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或许是傍晚的一抹晚霞,或许是孩子的一声欢笑,或许是牛羊的一声低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他们心生欢喜,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却拥有着一颗纯净而真诚的心。他们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懂得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