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破败虚空

第223章破败虚空

收回目光,叶铭立刻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1. 哲学与宗教中的虚空

佛教的“空性”(?ūnyatā)

佛教认为“虚空”并非绝对的“无”,而是指一切现象(法)的本质是“空”,即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性。

核心思想:事物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其存在依赖于条件,故本质为空。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强调现象(色)与空性的不二性。

注意:佛教的“空”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揭示其无常与无我。

道家与道教中的“虚”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认为“虚”是万物生发的根源,是一种未分化的潜在状态。

庄子以“虚室生白”比喻心灵的空明能容纳智慧,强调“虚”是修心的境界。

西方哲学中的虚无(Nothingness)

存在主义(如萨特、海德格尔)探讨“虚无”作为人类自由的背景:人的存在先于本质,需在虚无中自我创造意义。

尼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对“虚无”的恐惧,主张直面虚无并超越它,创造新价值。

2. 科学中的虚空

经典物理学的“真空”

牛顿力学中的真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但近代物理颠覆了这一观念:

量子场论:真空中存在量子涨落,虚粒子对不断产生和湮灭。

宇宙学:“暗能量”可能占据宇宙的大部分能量密度,驱动宇宙加速膨胀。

虚空不空:现代科学认为,看似“虚空”的空间可能充满场、能量或未知物质。

数学中的“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