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仅仅三天之后,就有许多官员联名要求见皇帝陛下,表示现在的新政有巨大的问题。
这些人快速响应后,在朝野之间形成一片势能。
这一日,李彦在与宋濂关于鄯州的河道正在讨论。
宋濂说道:“鄯州地区不仅仅有硝石,还有大量与羌人合作商业,臣唯一担心的是晋国出手阻止我们。”
“嗯,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下一步林良沅必然会派人伪装,阻止我们经略鄯州。”李彦看着地图。
“另外,最近朝野上下的声音,对我们筹备私人商社进入鄯州,也有一定的阻力。”
“卿是说王岩提的经济机制的失灵?”
“是的。”
“你不必过于在意。”
“但臣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宋濂感慨道,“目前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官员与商人联合,影响非常大。”
“这个问题,你不必担心。”
李彦能看出来宋濂的忧虑,他的许多政策没有问题。
例如农政改制、商社制度的建立,甚至对官员的管理,都体现出了宋濂对政治的深刻理解。
例如他多次强调了权责对等,权责清晰。
“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快速推行政策,用江南的商业来联合江北,在三镇以及赵州一带打造更多的后勤,这个方向是不能变的。”
李彦盯着地图,抬起剑,指着地图:“尤其是赵州这一带,为了给徐州减轻压力,我们必须快速堆积资源,发展赵州这几个郡。而要带动赵州,就必须快速建设秦州,尤其是秦川到郾城郡还长平郡这一带,在这条线上设立多个渡口。”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但现在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不重视朝堂上下的声音。”
作为宰相,宋濂是必须要考虑到所有官员的感受和状态的。
政治需要合适的制度,更需要皇帝和宰相展露出温情。
人心如水。
没有人情的政治制度运转效率的确高,但上限却很低,崩塌的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