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也曾劝谏过洪治帝,认为皇太子年少而沉稳,乃是国朝之幸,陛下何故不让殿下听取国事。
洪治帝说出了这么一句:太子年少而思未定,朝臣思辩,各自有所持,致使太子年少而学杂,不利与后面博士教导之利,且年少正是皮顽,思沉而少活力,非好事也!
洪治帝认为,太子过早的接触一些他无法理解的学识,容易让皇太子碎片化的接受一些不是系统化的学识,容易形成知识禁锢,导致后面那些翰林院博士们的教导,皇太子会听不进去。
一旦学识有了碎片化,与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碎片化学识不符,皇太子后面的学习,洪治帝怕他会陷入牛角尖而对其余学识排斥。
故而洪治帝并不会在大臣们面前,夸耀自己的皇太子,如何的少年老成,而是不断的让他去玩这个年纪该玩的游戏。
洪治帝是要将自己的太子教导成为可以接替他政治思想的接班人的,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中庸之君。
儒家思想,大臣们学习就行了,皇帝不用去学,皇帝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宏观的看待整个大明,以及政策施行会对大明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让他成为穷奢极欲,只是享乐而不知百姓艰苦的帝皇就行了,至于儒学的那一套,忽悠大臣百姓就可以了,皇帝还被忽悠,那就真的是被忽悠傻了。
“陛下乃是考虑三代,而非眼下,”陈志自然也知道皇太子朱常灏的品性,然孩童时如何,还不能定性,非得成长之后,才能知晓其个性。
“既然陛下有所虑,自然是好的,”高拱不再就皇太子殿下的品性进行讨论,而是将话题拐回到刚才那个议会话题上。
“远长还需和老夫多讲讲,陛下这议会,到底是何章程,老夫也好有个准备。”
“此议会,陛下会分为左右两个议会,左议会为内阁督办,各部主次官进行商议,由内阁首辅,也就是肃卿兄你主持决定。”
“朝堂所有之提案,皆需各部拟定议论章程,皆时在议会上提出讨论。”
高拱想了想道,“这不就是朝会吗,也无什么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