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化腐朽为神奇,纸张问世待有时

徐庶和荀攸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然。主公这是要软硬兼施了。

正在此时,一阵环佩叮当的轻响伴随着淡雅的墨香传来,蔡琰捧着两卷整理好的书稿,款款走进书房。

她来到袁尚身边,将书稿轻轻放在案上,柔声道:“夫君,幸不辱命,《三字经》与《千字文》已按您的意思,斟酌修订完毕,请夫君过目。”

袁尚精神一振,连忙拿起书稿。经过蔡琰这位当世大才女的润色,原本只是基于后世记忆默写的初稿,不仅文辞更加精炼优美,用典也更为贴合汉末的语境,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远。

“妙!妙极!”袁尚连连赞叹,看向蔡琰的目光充满了欣赏与感激,“文姬之才,果然非凡!这两部蒙学之书,有了你的斧正,必将成为开启民智、传承文化的利器!”

蔡琰被夸得有些羞赧,微微垂首:“能为夫君分忧,助益冀州教化,是琰的荣幸。”

徐庶和荀攸也凑过来看了看,皆是赞不绝口。

荀攸抚须道:“主公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了这两部简明扼要的蒙学读物,再配合即将兴建的书院,假以时日,冀州必将人才辈出,世家垄断文化之局面,可徐徐图之矣!”

“是啊,”徐庶也兴奋道,“只是……主公,此二书要推广开来,恐怕耗费不菲。如今通用的书写之物,无非竹简与绢帛。竹简笨重不说,刻写也费工;绢帛倒是轻便,可价格昂贵,寻常百姓之家,如何负担得起?若只在世家子弟间流传,岂非违背了主公开启民智的初衷?”

徐庶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众人刚刚燃起的兴奋火焰上。确实,成本是个大问题。一部《三字经》不过千余字,用竹简写,也要捆成一小捆;《千字文》更不必说。

若是印制个几百上千部,光是材料和人工,就足以让刚刚有所积累的冀州财政捉襟见肘。更别说要大规模推广到普通百姓家了。

袁尚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竹简……绢帛……成本……

小主,

忽然,一道灵光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纸!

对啊!纸!廉价、轻便、易于书写和传播的纸!

他记起来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似乎并未大规模推广,至少在北方还远未普及,主流依然是竹简和绢帛。如果能将造纸术在冀州推广开来,那成本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想到这里,袁尚的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起来。这可不仅仅是解决蒙学读物推广成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