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非但没有抱怨他的离去,反而处处为他着想,甚至提到了朝中的风云变幻,暗示他务必小心提防。
“夫君,妾身每日遥望冀州方向,不知君可安好?洛阳春深,花开正盛,独缺君陪伴赏玩,不免黯然。然妾知君肩负重任,不敢生私情扰乱君心。只盼与夫君能早日相见…”
看到这里,袁尚心中涌起一阵愧疚。他放下信纸,长叹一声,走到窗前凝望远方。婚后不久便离开洛阳,把刚过门的妻子独自留在龙潭虎穴般的洛阳,实非丈夫所为。但眼下冀州局势正处变革关键期,他又岂能抽身?
“公主近来可有什么变故?”袁尚回头问道。
许褚摇头:“表面上无甚变故,只是奴婢私下提到,自主公离京后,公主多次被召入宫中,与陛下长谈,似是询问主公在冀州的举动。”
袁尚眉头紧锁。想必是十常侍从中作梗,试图利用公主探听冀州虚实。所幸公主聪慧,深明大义,定不会受人摆布。
转而拆开蔡琰的信件,舒展的笔迹映入眼帘。信中,蔡琰婉转表达了对袁尚所赠“醉仙酿”与琉璃玉佩的谢意,并诉说了她对袁尚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袁尚变法图强的支持,以及对传统桎梏的无奈与痛心。
“…听闻安平侯在冀州推行新政,拯救百姓于水火,琰心向往之。然世人多守旧,变革之路必多荆棘。琰虽巾帼,亦愿倾己所学,助公一臂之力…”
读至此处,袁尚眼前一亮。蔡琰才学过人,精通诗书典籍,若能请她来邺城协助编纂《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必能事半功倍。此举不仅能加速文化教育改革,打破世家垄断,更能为冀州培养出大批识字明算的人才,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想到这里,袁尚决心立即行动:“许褚,准备一队人马,前往洛阳接蔡琰小姐来邺城。”
许褚行礼领命,但面露疑虑:“只接蔡小姐一人?公主殿下那边…”
袁尚沉默片刻,面色复杂:“公主…暂时还不是接她来邺城的时机。”
见许褚不解,袁尚解释道:“冀州尚未彻底安稳,改革刚刚开始,朝中有人虎视眈眈。若此时接公主来邺,恐怕会有人将我视作要与朝廷分庭抗礼,反而会连累公主。待冀州改革初见成效,再接公主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