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伊洛瓦底江畔的决战

第176章 伊洛瓦底江畔的决战

密支那城内,斜阳的余晖洒在断壁残垣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像是历史的笔触,默默勾勒着战争的残酷轮廓。王浩伫立在城墙上,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加急电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电报上的情报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缅甸王敏东正带着残余部队往缅甸南部逃窜,妄图在那里重新集结力量,负隅顽抗。王浩心里十分清楚,若不彻底消灭敏东,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将永无宁日。

此次出征缅甸的126团,兵力虽不算多,但每一个战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士气更是高涨得如同燃烧的火焰。这一切,都得益于日常训练时采用的独特战术与操典,而这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成果,皆源自于我的精心撰写与整理。

回想起那段废寝忘食的日子,我整日沉浸在后世的经验和记忆之中,像是在浩渺的知识海洋里寻宝。撰写整理三三制战术手册和步兵操典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每一个战术动作的拆解、每一条操典规则的制定,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与考量。无数个夜晚,灯光下只有我奋笔疾书的身影,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干粮,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终于,这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成果得以完成,迅速在部队中推广开来。战士们日夜研习、反复演练,将其中的精髓融入到每一次行动里,仿佛将这些战术和操典刻进了骨子里。

王浩迅速做出部署,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密支那维持秩序。他深知,稳固的后方是前线作战的重要保障,密支那刚刚经历战火,民心不稳,必须要有可靠的力量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自己则亲率主力踏上了追击敏东的征程。部队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沉重的脚步声混合着武器的碰撞声,扬起一路呛鼻的尘土。沿途,缅军残部像惊弓之鸟,时不时来骚扰一下。他们大多手持长刀、长矛等冷兵器,仅有少量配备火枪,在训练有素、意志坚定的战士们面前,这些抵抗根本不值一提,被轻松击退。偶尔有几个缅军冲上来,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挥舞着长刀,发出绝望的呐喊,可还没靠近我方队伍,就被精准的枪弹击倒在地。

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部队抵达了伊洛瓦底江畔。江水滔滔,奔腾不息,浑浊的浪涛拍打着江岸,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缅军早已在江畔布下防线,企图利用伊洛瓦底江的天险和复杂地形,阻挡我军前进的脚步。他们用沙袋和原木在江边构筑了简易工事,工事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士兵们严阵以待,眼神里满是紧张与恐惧,手中紧紧握着冷兵器,少数持有火枪的士兵也神色忐忑,不时张望着江面,身体微微颤抖。他们心里清楚,即将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但为了家园,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坚守。

王浩站在江边,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对岸的敌军阵地。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见缅军的防御重点集中在正面,战壕挖得又深又长,沙袋堆积如山,而侧翼相对薄弱,虽然也有防御工事,但兵力明显不足。深思熟虑后,王浩决定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侧翼突破缅军的防线。他深知,正面强攻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而侧翼突袭则能出其不意,打乱缅军的部署。

战斗打响,一营率先发起佯攻。战士们在正面架起枪炮,对着缅军阵地猛烈射击。刹那间,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硝烟迅速弥漫在江面之上,刺鼻的硝烟味让人忍不住咳嗽。缅军见状,急忙集中火力进行反击。那些持火枪的士兵匆忙扣动扳机,子弹稀疏地射来,更多的则是挥舞着冷兵器呐喊,试图威慑我方。他们的呐喊声在枪炮声中显得如此微弱,像是狂风中的残烛。然而,他们不知道,这只是王浩计划的开端。一营的战士们一边射击,一边大声呼喊,“冲啊,消灭缅军!”,脸上洋溢着无畏的神情,他们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侧翼的行动创造机会。

与此同时,王浩亲自带领二营,乘坐着临时征用的船只,悄然从下游渡江。船只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破浪前行,江水不断拍打着船舷,溅起高高的水花。士兵们紧紧握住武器,眼神坚定,仿佛是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为了避免被缅军发现,他们尽量保持安静,只有江水拍打着船舷的哗哗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低沉的咳嗽声。每一个士兵都屏气敛息,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既紧张又兴奋。

就在部队快要抵达对岸时,一名缅军哨兵发现了他们。“敌人从侧翼渡江了!”哨兵大声呼喊,声音尖锐而急促,打破了原本的寂静。缅军顿时乱作一团,军官们大声呵斥着,试图组织士兵进行抵抗。持冷兵器的士兵冲在前面,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但依然硬着头皮向前冲,火枪兵则在后面零散地跟着,手忙脚乱地装填弹药。王浩果断下令:“加快速度,冲上岸去!”二营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迅速跳下船只,向岸边勇猛冲去。他们的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口中高呼着口号,向着敌人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小主,

双方在岸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新式步兵操典对单兵战斗力的提升作用在此刻尽显。战士们经过长期依照操典训练,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大幅提高。他们行动敏捷,能在枪林弹雨中灵活穿梭,寻找最佳射击位置,精准度远超以往。面对敌人的攻击,他们反应迅速,利用掩体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能抓住时机果断反击。而缅军因主要使用冷兵器,在火力上远远不及我方,只能在我方的枪炮声中艰难抵抗。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灵活地翻滚到一块巨石后面,迅速架起枪,瞄准一名缅军,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缅军应声倒地。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坚定和冷静,迅速更换弹匣,准备下一次射击。

此时,三三制战术在二营各连发挥出巨大优势。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进攻的士兵依照操典中的动作要领勇猛向前,灵活走位吸引缅军的火力。他们时而快速冲刺,时而伏地躲避,让缅军的火力难以集中。掩护的士兵熟练运用手中武器,按照战术手册里的指示,为进攻的战友提供恰到好处的火力支援,压制缅军的反击。他们隐藏在掩体后面,眼神专注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敌人露头,便迅速开枪射击。支援的士兵时刻留意战场情况,及时准确地补充弹药,确保战斗小组的火力持续。各连连长在后方灵活指挥,根据战场形势,结合三三制战术特点,及时调整小组的进攻方向和节奏。当遇到缅军的坚固火力点时,连长迅速命令不同小组从不同角度包抄,一组正面吸引火力,另外两组从侧翼突袭,让缅军顾此失彼。我方以班排连构建的机枪火力网全面铺开,各班至少三挺机枪,持续输出强大火力。机枪手们紧紧握着机枪,手指扣在扳机上,不停地扫射,枪口喷出长长的火舌,打得缅军抬不起头来。缅军即便有火枪也难以抵挡这战术配合下的进攻,只能不断地后退,寻找掩体躲避。

一位年轻的缅军将领觉山,在这场战斗中崭露头角。他原本是一名普通军官,在缅军节节败退的困境下,挺身而出,带领小股部队顽强抵抗。觉山身材高大,面容坚毅,手持长刀,亲自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为了缅甸,为了我们的家园,绝不后退!”他的呼喊声在战场上回荡,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尽管手中仅有少量火枪,但他和士兵们凭借着冷兵器,依然试图与我方抗衡。觉山一边挥舞着长刀,一边大声呼喊着,激励着身边的士兵,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光芒,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毫不畏惧。

觉山深知我方火力强大,正面抗衡难以取胜,于是带领部队利用江边的复杂地形,与我方展开游击战术。他们时而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突然发动袭击;时而借助江边的巨石,进行顽强的阻击。觉山的战术给我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王浩意识到了觉山的威胁,决定集中力量围剿他。觉山带领士兵在树林中穿梭,巧妙地避开我方的搜索,突然从背后袭击我方的一个小队,打得我方措手不及。王浩得知后,眉头紧锁,心中暗忖:“这个觉山不简单,必须尽快解决他,否则会给我们的行动带来更大的阻碍。”

王浩从团里挑选出一支由经验丰富士兵组成的突击队,专门对付觉山的部队。突击队在二营五连连长张珏山的带领下,悄悄潜入觉山部队的后方。张珏山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眼神中透着冷静与果断。“大家注意隐蔽,听我命令行动。”张珏山低声对队员们说道,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让人安心的力量。队员们纷纷点头,小心翼翼地前行,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谨慎,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突击队利用地形,逐渐接近觉山的部队。他们沿着一条隐蔽的小路,穿过茂密的草丛,慢慢地靠近敌人。就在觉山的部队与正面的我方激战正酣时,张珏山一声令下:“动手!”突击队如神兵天降,从后方发起突然袭击。觉山的部队顿时陷入了混乱,腹背受敌。然而,觉山并没有慌乱,迅速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他挥舞着长刀,带领持冷兵器的士兵与我方展开近身搏斗,试图挽回局面。觉山大声呼喊着,冲向我方突击队,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格外显眼,如同一只勇猛的狮子。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战。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觉山挥舞着长刀,勇猛无比,一连击退了数名士兵。他的刀法娴熟,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呼呼的风声,让人胆寒。张珏山见状,亲自上前与觉山对决。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张珏山心中暗自佩服觉山的勇猛,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的退缩。他紧紧握住手中的枪,寻找着觉山的破绽,心中想着:“一定要尽快解决他,为部队扫除这个障碍。”最终,觉山虽勇猛,但寡不敌众,在身中数刀后,壮烈牺牲。他倒在地上,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不屈的光芒,他的身体在血泊中渐渐冷却,却成为了缅军心中的一座丰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敏东听闻觉山战死的消息,更加惊慌失措。他深知大势已去,却仍不甘心失败,加快了逃亡的脚步。他坐在马车上,不停地催促着车夫,眼神中满是恐惧和绝望。王浩得知敏东逃跑后,下令全军追击:“绝不能让敏东逃脱,务必将他绳之以法!”士兵们士气高昂,沿着敏东逃跑的方向穷追不舍。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追击的过程中,我方遇到了诸多困难。道路崎岖难行,天气变幻莫测。时而烈日炎炎,烤得大地发烫,士兵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时而大雨倾盆,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鞋子上沾满了厚厚的泥巴。但士兵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彻底消灭缅军残余势力,为这片土地带来和平。一个士兵不小心滑倒在泥地里,他迅速爬起来,不顾满身的泥泞,继续向前追赶,口中喃喃自语:“一定要抓住敏东,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经过数日的不懈追击,我方终于在一个山谷中追上了敏东的部队。山谷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两边是陡峭的山峰,仿佛是大自然为这场决战设置的天然屏障。敏东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面对我方的猛烈进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我方强大的火力和勇猛的冲锋下,缅军很快便土崩瓦解。敏东在乱军中被活捉,瘫倒在地,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看着周围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反抗彻底失败了。

至此,缅甸境内的大规模抵抗势力基本被消灭。王浩迅速向南京发电报,汇报了胜利的喜讯。消息传来,南京城内外一片欢腾,人们涌上街头,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126团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而那些战术和操典也将继续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军队强大战斗力的坚实保障 。在南京的街头,人们欢呼雀跃,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大人们互相拥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酒馆里,人们举杯欢庆,庆祝着和平的到来。而在遥远的缅甸战场,士兵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这片土地即将迎来和平的曙光。

第176章 伊洛瓦底江畔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