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明蒸汽汽车研发之路
在与李琳长谈后,我深刻意识到交通发展对国家全面进步的重要性。科学院迅速响应,周院长承担起统筹的重任。我特意将周院长邀至光明宫内我的书房,屋内静谧,茶香萦绕,一场关乎国家交通变革的对话就此展开。
我率先开口,神情郑重:“周院长,当下我们有了收音机这一伟大发明,科技的力量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交通领域,同样急需一场变革。目前我们的火车是蒸汽火车,速度慢、灵活性差。我在想,第一代汽车的研发,是否可以借鉴蒸汽火车的技术,先造出蒸汽汽车。这样不仅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基础,还能更快地实现汽车从无到有的突破。”
周院长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思索:“罗帅所言极是。以蒸汽技术为切入点,确实是个可行之举。现有的蒸汽火车技术,在动力原理、机械构造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能为汽车研发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不过,汽车与火车在使用场景和设计需求上有很大不同,比如汽车要更注重灵活性、小型化,要适应不同路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我接着说道:“没错,在研发过程中,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科学院尽管提,全力保障科研团队没有后顾之忧。机械制造方面,要着重考虑耐用性和稳定性,初期不求外观多精美,但结构一定要稳固;电子控制系统,目前不必追求太过复杂的功能,确保基础的操控精准即可;动力系统,在沿用蒸汽技术的同时,要尝试优化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材料方面,安全性和耐用性是首要考量,成本也需控制在合理范围,以便未来能够普及。另外,通讯技术与汽车的融合也极具潜力,虽然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但也要提前布局研究,为后续发展做好准备。”
周院长认真聆听,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随后坚定回应:“罗帅高瞻远瞩,科学院定不负所望。我回去后即刻组织团队,以蒸汽技术为核心,全面开展汽车研发工作,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攻克重重难关,争取早日让大明共和国拥有自己的汽车。”
一番深入交谈后,周院长带着明确的方向返回科学院,迅速在科学院内紧锣密鼓地筹备组建科研团队。
这段时间,林思琪依旧忙碌而高效地处理着各项事务。她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着各方资源,为蒸汽汽车研发项目的推进默默助力。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到达办公室,精心整理好当日的文件和日程安排,确保我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当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我的办公室时,那淡雅的香水味总会不经意间弥漫开来,让我原本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舒缓。
有一次,我因为连续几天审阅文件和召开会议,显得疲惫不堪。林思琪轻轻走进来,手中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轻声说道:“罗帅,您先休息会儿,喝杯咖啡提提神。”她的声音温柔而舒缓,我抬起头,看着她关切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接过咖啡,触碰到她的手指,那一瞬间,一种微妙的感觉在心底闪过。我微微一怔,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手,低声道了谢。她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丝异样,脸颊微微泛红,匆匆转身离开。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我们之间若有若无地萦绕。我深知自己已婚的身份,也清楚她作为我的秘书长,我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所以每次当这种情感的涟漪泛起,我都会刻意压抑,回归到工作的严肃与理性之中。
周院长先来到机械制造专家王工的工作室。工作室里,算盘珠子在王工的指尖飞快跳动,地上散落着废弃的木质模型,桌上堆满了设计草图。周院长拍了拍王工的肩膀,兴奋地说:“王工,有个能彻底改变国家交通格局的大项目,新型蒸汽汽车的机械构造设计可就全靠你了!这汽车要比火车更灵活、能在普通道路上跑,以后家家户户都能用!研发时多参考蒸汽火车的机械原理,取其精华。”王工眼睛一亮,激动地回应:“周院长,我早就盼着能参与这样的项目了,肯定使出浑身解数!”
随后,周院长前往电子元件微型化专家陈启的实验室。实验室里各种仪器闪烁着灯光,陈启正专注地调试一台设备。周院长等他完成手上的工作后,说道:“陈启,新型蒸汽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咱们先不追求智能化,把基础的操控精准度提上去,确保信号传输稳定。这对你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陈启推了推眼镜,认真思考后坚定地回答:“周院长,虽然困难重重,但我有信心做好,一定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动力系统研究方面,周院长来到数学电磁学专家林朝霞的办公室。林朝霞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和写满公式的纸张。周院长说明来意后,林朝霞陷入了沉思,片刻后说道:“从电磁学角度探索动力改良确实具有很大的潜力,我会结合数学模型,努力优化蒸汽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汽车的动力就包在我身上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解决材料问题,周院长与材料专家赵工详细探讨材料需求。赵工多年专注于材料研究与开发,对各种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在业内人脉广泛。听完周院长的介绍,赵工拍着胸脯保证:“周院长,找材料这事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跑遍各地,给大家找到最合适的材料!不管是耐热的、抗压的,我都要把最理想的材料挖出来,造出能跑又耐用的汽车!”
随着团队组建完成,各项研究工作迅速展开。王工日夜对着算盘核算数据,反复修改机械结构设计,还亲手制作木质模型模拟机械运转。遇到难题时,他眉头紧锁,盯着图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旦有了思路,便立刻动手修改模型,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他不断参考蒸汽火车的机械设计,同时根据汽车的特点进行创新改良。
陈启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电子元件,用最基础的测试方法一次次检验性能。他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只为让控制系统更加小巧灵敏,信号传输更加稳定。为了让汽车的电子系统能精准运行,他不断尝试各种新方法,失败了就重新再来,从不气馁。
林朝霞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反复推导电磁学公式,进行各种模拟实验。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假设,她要查阅大量资料,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面对复杂的电磁学难题,她毫不退缩,坚信自己能找到高效的动力解决方案,通过电磁学原理优化蒸汽动力系统。
赵工坐着马车辗转于各个城市,实地考察材料生产工厂。每到一处,他都仔细查看材料样本,和工厂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符合要求的材料。哪怕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一心只为汽车项目找到完美材料。
在通讯设备与技术应用于新型交通工具的设想上,周院长亲自到李琳的实验室与其交流。“李琳,我们研制的新型蒸汽汽车未来可能需要通讯技术实现车辆间的信息交互,你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有什么想法?”周院长问道。李琳思考许久后回复:“这是个很有前景的方向,目前其他国家还没有相关成熟通讯设备,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信号传输研究起,逐步探索适用于汽车的通讯模式。”随后,负责通讯协议研究的通讯研究者也加入进来,他与李琳通过电报频繁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通讯协议。
在云南的武金,处理好铁路建设的紧急事务后,全身心投入新型汽车研制。他凭借在铁路机车研发方面的经验,通过一封封电报为项目提供许多关于动力系统和行驶稳定性的宝贵建议。尽管相隔甚远,但他对汽车项目的热情丝毫不减,时刻关注着项目进展。
然而,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王工在机械结构的模拟实验中,发现设计的传动装置在高速运转下频繁出现故障,整个研究进度因此停滞。团队成员齐聚在科学院的会议室,气氛凝重。大家反复检查图纸、分析数据,却始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时,陈启提出从电子控制系统的角度去寻找关联。经过几天几夜的深入研究,终于发现是电子信号与机械传动之间的匹配出现了偏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设计进行了优化调整,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让研究得以继续推进。
又有一回,林朝霞在探索新型动力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出的理论数据在实际实验中无法实现。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反复检查每一个计算步骤和实验环节,连续几天几夜都泡在实验室里。就在她几乎要陷入绝望时,偶然回顾之前的实验记录,发现是一个电磁参数的测量出现了细微误差。纠正这个误差后,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动力系统的雏形渐渐浮现。
赵工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同样面临挑战。联系了无数材料供应商,却始终找不到完全符合要求的材料。要么是强度不够,要么是耐热性不佳,要么是成本过高。但他没有放弃,凭借广泛的人脉和执着的精神,终于在一个偏远的矿区发现了一种新型合金材料。经过测试,这种材料的各项性能都非常接近项目需求,经过进一步加工和改良,有望成为制造新型汽车的理想材料。
而在这背后,林思琪也在默默关注着科研进展。当团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时,她积极与各个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协调,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和耐心,确保设备及时到位;当研究经费出现紧张时,她又凭借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争取到政府的额外支持和企业的赞助。同时,她持续关注着首都警卫部的训练与发展,定期与负责人交流,了解训练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确保我的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她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各方力量,让科研的道路更加顺畅,也让整个国家的运转更加有序。
在一次项目汇报会议结束后,天色已晚。我和林思琪一同走出会议室,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一路上,我们谈论着项目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不知不觉间,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当走到她的办公室门口时,我们的目光交汇,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但我很快移开了视线,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辛苦你了,早点回去休息吧。”她微微点头,轻声回应:“您也早点休息,罗帅。”然后转身走进了办公室。
随着研究持续推进,虽然蒸汽汽车还未制造成功,但各个关键系统的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王工完成了几版较为成熟的机械结构设计;陈启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了多轮优化;林朝霞在动力系统的改良上有了新的理论突破;赵工也确定了几种材料的优化方案。科研团队并没有因为暂时的未成功而气馁,反而愈发充满干劲,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造出大明共和国第一辆蒸汽汽车。而我和林思琪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感依旧存在,被我们小心地隐藏在忙碌的工作背后,在不经意的瞬间偶尔泛起一丝涟漪,但我们都清楚,有些界限,不可逾越。
第170章 大明蒸汽汽车研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