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推广科举

梦回春秋当大王 昽柒 2308 字 1个月前

打破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办官学,开民智,利用科举选拔平民精英,服从王令,构建一套凌驾于地方贵族之上的统治集团。

“教授学识之人,从落魄寒门贵族中选拔,以国家税收中一部分和平民学资共同供养这些人才,然后由礼部每年考核其所教授的学员成绩,优秀者留任,其余辞退。”姬长伯又踱步到另外一个提出异议的工部官员身边说道。

最后,姬长伯看了眼下方其他不同意的官员,眼中警告意味明显,“推广官学,乃是造福天下万民之举,尔等后人也可进官学之中学习,日后出仕为官,皆凭本事!此举公平公正,日后巴国官员,将全部从科举考试中选拔!”

小主,

姬长伯大袖一挥,“此令,我意已决,礼部下设学部,即日推广执行!童学之后,加紧编撰少学和大学,萌学和童学举行乡试,少学对应郡试,大学对应殿试。具体应试题目,由礼部主持考核,各地大夫配合。”

姬长伯回到王榻之上,“吾定科举制为国策!举国全速推广,各部不得怠慢!礼部一切政令,其余各部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事已至此,在姬长伯大清洗之后的巴国朝堂之上,反对之声被彻底压制,各部官员,至少明面上,不敢唱反调。

萌学和童学开始在巴国,巴蜀之地全面推广,各地总督全面配合,尤其是新政发源地苍溪、阆中等由君无器主政的地方,推广最快。

萌学,主要是两门,一门识字,一门算数,四岁开学,七岁结业。

童学在识字和算数基础上,再加四门,两门文科,一门史记,一门政治。两门理科,一门物理,一门化学,学制四年,七岁入学,十一岁结业。

教材编撰的核心,自然是姬长伯这个穿越者,文科由礼部详细编撰,理科由工部详细编撰。

姬长伯提供了一个大概思路,两部官员基本就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大概编撰出相应的内容。

虽然不如后世全面,但是大的框架构建起来,后续只要不断出现接受过教育,出现对应学科人才,自然能不断丰富这六门学科内容。

如此一来,后续的少学和大学,也就能延续下去。

只不过,这个时代人的寿命不长,学制不能太长,必须要尽量缩短学习周期。

基本上,童学之后的郡试,就可以培养出一批能识字,会算数的基层人才了。

大朝会强行推广科举之后,姬长伯便彻底与巴国旧贵族撕破脸了。

不过姬长伯无所谓,自己的统治基础,一直都不是这些贵族,而是军功抬上来的平民和落魄的其他各国公卿。

过去的巴君,要看国中贵族脸色行事,姬长伯却是不用,因为他的权力,是自己构建起来的。

后知后觉的武官们,理解了姬长伯推广科举的心思之后,竟然不约而同的参与到了萌学和童学的推广。

他们的当中,很多人虽然有了军功,但是受制于不识字,不会算数,导致他们始终不能在朝堂更进一步。

于是退朝之后,姬长伯留下各部尚书,各军主将,进行小朝会的时候,武官和兵部纷纷要求,让军官进入萌学和童学学习。

姬长伯自然乐于看到这种情况,如此一来,文官的反对,就有武官的支持相对抗。

自己也不用孤身一人走暗巷了,如此甚好。

随后,小朝会上,因为原兵部尚书卢林,现在担任蜀南总督和新津大夫,缺席会议之外。

其他各部尚书,皆接到了姬长伯的新政令。

“各部在江州择一地,设立部属大学,招收需要的学子,由各部官员,直接担任客卿教授,在萌学和童学尚未推广的时候,由各部尚书和侍郎制定考题,姬长伯亲自审理,然后举行殿试,选拔人才,充入各部行政。”

“君上,此举过于激进,若是有人滥竽充数,或者他国细作,一并招了进来,岂不危矣……”兵部代理尚书,兵部侍郎邓子叶是个老人,见多识广,一眼看出了问题所在。

“无妨,吏部会负责考核官员,不称职的会清退。锦衣卫会调查背景资料,监视百官,若有违规通敌者,直接抓捕下狱。”姬长伯也早有对策,邓子叶点了点头。

下方其他各部主官,也都点头称赞此举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