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北伐准备,刘备的战略部署(6K)

策反雍州豪族需要时间。

拉拢东羌氐人需要时间。

在荆北制造疑兵牵制张郃和徐晃需要时间。

等等。

刘备也不急。

单单是曹丕自濡须口撤兵,至少都得两月时间。

攻取州郡,一向耗时废日。

尤其是益州北伐,道路更是难行。

李严花了两年,也才堪堪拿下武都阴平。

想要夺取雍州,耗费的时间也绝不会少。

商讨了部分细节后,刘备单独留下了刘禅。

毕竟第一次让刘禅去担当如此大的重任,刘备这个当父皇的不放心也是很正常的。

刘封则是跟马超同行。

方才众人皆在,马超不好表态。

此时与刘封独行,马超也直言而道:“殿下举荐之恩,今后必有所报。”

马超这话是真心话。

也不去避讳。

一者马超的心病是刘封治好的,二者马超跟着刘禅去攻取雍州也是实实在在的由刘封举荐的。

恩就是恩。

对马超这种出身西凉相对于中原人少心机的人而言,直言更显真诚。

“骠骑将军不必如此,都是为国出力,不分彼此。”

刘封轻描淡写的略过了马超的直言许诺。

顿了顿,又道:“我有一言,还需骠骑将军到了益州后能斟酌。”

马超语气一凛:“殿下但说无妨。”

刘封徐徐而道:“昔日骠骑将军起兵抗曹,雍州多有因战乱而对骠骑将军心生怨恨者,亦有闻骠骑将军凶名而心生惊惧者。

过往之事,是非过错,我无心去辨;然而骠骑将军此回是跟着太子同取雍州,代表的是大汉的颜面,也是太子的颜面。

拉拢东羌氐人时,虽可许以重利,但需约束军纪,凡事皆要以丞相为主,亦不可恣意而行害了雍州士民。”

引胡为援,是军事手段。

约束军纪,是政治需求。

若不能约束军纪,只追求军事手段,这不是刘封愿意看到的。

刘备跟曹操用兵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刘备重仁,曹操重暴。

两人的用兵风格,也决定了各自的支持者。

向往仁德的士民,会支持刘备。

蔑视仁德的士民,会支持曹操。

倘若雍州的士民发现,刘禅这支兵马跟曹魏的兵马,本质上没区别,都是如匪一般的乱兵,不论是向往仁德的还是蔑视仁德的,都不会支持刘禅。

更别提箪食壶浆相迎了!

马超也知道旧日在雍州的名声,心亦有愧。

尤其是冀城之变,马超妻、子被杀,所过多有残害。

虽是豪族背叛在先,但受牵累的并非都是豪族。

这也是为何雍州士民从一开始因不满曹操而支持马超,变成了因不满马超而支持曹操。

“殿下之言,我会谨记。”

马超没有为过往而辩解,只是拱手道出了承诺。

刘封又道:“有骠骑将军这话,我就放心了。

另,东川都督李严和汶山郡太守孟达,私心甚重,亦或会不满丞相参议军务。

太子又年幼不习军务,军中威望亦少,未必能镇住李严和孟达。

汉中太守魏延乃是父皇亲手教出来的,虽无师徒名分,但有师徒恩义,是绝对不会背叛父皇的人。

若李严和孟达不知分寸,恃功而骄,可借魏延之手镇之。”

马超虽是骠骑将军,但毕竟在东川无兵无将。

朝廷空降的人想去地方执掌权柄,必然得通过拉拢一方、打压一方的方式。

李严且不提,孟达的私心刘封在上庸时就切身体会过。

若不能助太子执掌兵权、不能助诸葛亮处于决策核心层,攻取雍州就会出现诸多变故。

刘封举荐马超跟着刘禅和诸葛亮同往,亦是有借马超的悍勇和威名震慑东川诸将的用意。

马超点头应诺:“殿下放心,即便没有魏延,我也能镇住二人。”

而在另一边。

诸葛亮则与法正同行。

看着一脸苦闷的法正,诸葛亮也有些愧意,致歉道:“孝直,亮并非有意推卸诸务,实是为了太子能在军中立威,不得不随太子前往。亮离开后,朝中事务,还请孝直能多担待。”

法正语有怨念:“丞相,你又不是不知我才能,论出谋划策,我当仁不让。可论处理政务,我不及丞相半分。”

诸葛亮笑道:“孝直过谦了。你乃大才,远胜于我,处理朝中政务,定能得心应手。”

法正叹气:“丞相,这里就你我二人,就不要如此吹捧了。我的性格你也清楚,若遇到跟我有私怨的,我也很难秉持公正。”

当着诸葛亮的面,法正也不避讳。

刘备麾下人才不少,但性格缺陷多的也不少。

如睚眦必报法孝直,恃才傲物刘子初,气量褊狭杨威公,腹有鳞甲李正方,趋炎附势孟子敬,贪生怕死廖公渊.

这在朝野中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如法正有点小怨都要报复。

如刘巴不肯取悦刘备而视将张飞为兵子,甚至连刘备都不当回事。

如杨仪见不得有人比自己厉害。

如李严与同僚不和、逼反下属。

如孟达为了取悦刘备竟然主动避讳刘备的叔父而改字子度,改字的时候刘备还没称帝呢,甚至于避讳的还不是刘备的字而是刘备早已亡故的叔父的字,取悦得有点过头了。

如廖立肩负长沙太守之重任,面对吕蒙偷袭三郡直接弃城而逃,害得三郡官吏仓促无备,不得不降。

等等。

有才能的多,性格难绷的也多。

这也是为何,刘备一直都将军事以外的政务几乎都交给诸葛亮的主要原因。

麾下文武,也就诸葛亮能真正做到贯彻法规的同时还能令官吏士民心服口服。

史载:因为犯错而被忍无可忍的诸葛亮奏贬为民的李严,也没怀疑过诸葛亮的公正无私,一直期待诸葛亮能再次启用自己,甚至于在听到诸葛亮去世后,李严因懊恼而绝望,发病而死。

刘备托孤时,赋予诸葛亮“废帝”权而非赋予李严“废帝”权,也是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要废帝,那一定是刘禅没资格被辅佐,群臣也不会怀疑诸葛亮私心作祟。

足见诸葛亮在官吏士民中的威望!

见法正自贬,诸葛亮于心不忍,道:“孝直也不必太烦忧。

亮会给孝直一份名册,不论孝直跟名册上的人是否有私怨,看亮薄面,都暂忍心中不快。

待亮助太子夺取雍州后,再回朝中与孝直分忧。”

法正闷闷:“丞相就非得跟太子同去吗?我亦可以跟着太子同往。”

诸葛亮闻言轻叹:“孝直,你这次行事,过于鲁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