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汉中王威,刘备议策用连营

更何况,孟达守秭归还是刘封的安排,刘封怕孟达守不住秭归还专门自关羽处为孟达请来了手令:令孟达暂代宜都太守,督宜都四县军政诸事,又许孟达临机便宜之权。

换而言之:孟达守秭归的功劳一半都得分给刘封!

刘备没有立即同意孟达的请命,示意孟达稍安勿躁后,又看向了一直在沉思的法正。

“孝直,你有何想法?”

法正是刘备继陈登、徐庶、庞统后,最喜欢的谋士。

倒不是说刘备不器重诸葛亮,而是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可以放心留在后方的萧何,法正则是可以随时放在身边的张良。

诸葛亮偏向于大局而疏于考虑刘备的私人想法,法正更能摸清刘备的私人意愿。

一者偏向于为公,一者偏向于为私。

就如同曹操身边的戏志才和郭嘉一样,论才能不如荀彧,论亲疏又不输荀彧。

故而。

法正名义上为尚书令,实则常伴刘备左右。

孟达见刘备询问法正,忙向法正使眼色。

当着刘备的面立功的机会可不多,这可比战报更能讨得刘备的亲睐。

法正沉吟了片刻,道:“昨日廖化来到秭归,声称副军将军已被孙权斩杀。

虽说副军将军提前派人送来的战报破除了孙权的流言,但乌林的关君侯未必能够识破真伪,麦城也不知能否守住。

如今大王又征调了关将军处五千兵马,上庸三郡的防守也变得薄弱,倘若再有君侯战亡的流言传入房陵,关将军或会失了分寸。

如今我们得到的有关于南郡的战报,都是半个月前的,半个多月的时间,会发生很多的变故。

宜都山水险要,大王在秭归又无水军,很难突破陆逊在夷陵、夷道、佷山的布防,冒然出兵东进,反会被陆逊看破虚实。

故而我以为:应当继续虚张声势,多派使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让陆逊相信大王结盟抗曹的诚意。再给房陵的关将军传令:不论在房陵听到任何的流言,也不论谁遣使求救,都不可擅离房陵。守住房陵,三郡皆安。

同时再加派使者入武陵,招抚武陵各夷族,聚兵侵扰佷山和夷道,既可分陆逊之兵,亦可探得南郡最新的战事。”

孟达见法正否决了出兵东进,心急道:“孝直,你太谨慎了。陆逊屯兵夷陵、夷道、佷山三县,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断大王出兵东进,他是在给南郡的孙权争取时间。

大王若不派兵东进,又怎能让陆逊惊惧?多派使者,只会顺应了陆逊拖延时间的心意。

若南郡有变,悔之晚矣。

大王,我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攻破夷陵,情愿受罚!”

法正见孟达连军令状都喊出来了,不由头疼:“子敬,我知你素来骁勇,然而夷陵险要,急切难取,你麾下旧部又不在身边。

关将军送来的五千兵马,既不熟悉夷陵地形,又未曾见你用兵手段,你不占地利,不占人和,勉强用兵,实难取胜。

子敬也知兵,须知用兵之道,不动则已,动则必胜。岂可妄立军令状而让大王为难,这非人臣之道。”

说到最后一句时,法正的眼神和语气已经变得严厉。

军令状?

那是能随便立的吗?

这不是将大王架在火上烤吗?

不让你去,大王怕你寒心;让你去,你又未必能胜。

到时候让我看着你被大王问斩?

孟达欲言又止,在法正那严厉的目光下又认怂的低下了头。

虽说跟法正是好友,但法正发起火来那是真的六亲不认的,孟达还真不敢在法正发火的时候不认怂。

“孝直,何必动怒。子敬也是除贼心切,虽然有欠考虑,但其本意也只是想尽快夺回南郡。你二人乃故友至交,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刘备淡淡的劝和声,在法正耳边响起。

法正和孟达连忙拱手向刘备请罪。

刘备斜倚凭几,目光却是看向了左侧的地图,道:“孤如今在秭归有兵马万余,白帝城亦有兵马五千。

单论人数,孤可用之兵已经远胜于陆逊;然而实际上孤能用于进攻的,只有坦之自房陵送来的五千兵马,其余兵马,多为县兵和夷兵,难以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