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临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来大野泽向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再往后因为大河决堤数次,大野泽与梁山泊汇而为一;大野泽的南部已被大河淤垫为平陆,只余北部的湖泊了,也就是【江湖豪客传】的所说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了;虽然是夸大其词了,但确实水域广袤,水泊是真有过,但梁山上可没有什么江湖豪客一百单八将啸聚之事,水匪盗贼倒是有过。

数百年前,大河南移,梁山水泊没了水源也渐渐北移,退地甚广,淤出大片肥沃陆地,就开始垦殖,安置屯田,就成了如今之现状,再也见不到深港水汊,芦苇荡荡之景象了;梁山水泊盛衰皆因大河改道决堤所致皆因大河,水泊北移之后,如今是叫做安山湖,周有近百里长,萦回无定界,府衙在此处蓄水建闸,出水济运。

安山湖在梁山北面二三十里,卢林要去临清也要路过,便给了一角碎银子和老学究道别,然后就往北去了。巳时就到了,卢林拿出千里镜看了看,这安山湖也就二三十里方圆,相比大野泽、梁山水泊的记载已经是缩减了数十倍了,此时正是枯水时节,湖水并没有连成一片,有十几个小湖泊,估摸着也就五六尺深而已。

卢林看了后大失所望,当年听书后的幻想破灭了,顿时什么兴致都没了,于是策马继续前行,夜里在聊邑投宿歇息;次日临近未时到得临清地界了,四人都还未吃午饭,途中问路得知不远,卢林和姜星冉都是第一次来临清,就想着来临清城吃午饭。

远远看见前面的城墙,卢林便驻马用千里镜观望了一会儿,离开临江坊之前,卢林曾经听得三婶和他说及过临清的一些情况,这应当是三婶说过的临清外城南门了,看着运河水从这夹角土城墙水关穿过,东西两端的城墙向北往内拓展延伸,最北边还有一高耸的石塔,远远高过外城墙,直入云间,极为醒目。

临清外城形同树叶一般,下窄上宽,四人从这水关东面城门进城,进城之后,这运河之上漕船往来不绝,两岸人烟稠密,卢林就近找了个酒肆吃午饭,此时已经是未时了,酒肆内只有一桌客人,看样子也是快吃完了,卢林点了几个菜,等到菜上来了,那一桌客人也都吃完会钞走了,酒肆内只有卢林他们四人和店家、伙计了。

卢林一边吃着一边和店家攀谈了起来,这里就是临清南门附近,南水门关是外城最南端了,酒肆再往北一点是运河和卫河汇流之处的头闸,卫、运交汇之后尽扩于城中,至内城的西北角止,外城墙是将这些水路囊括筑建起来的,延绵有四十余里。

临清本是因为临近清水而得名,清水早已改做运河了,卫河自南水门入,穿外城西境曲折北行;会通河自东水门入,至鳌头矶一分为二;其北支西北行,于临清闸与南来之卫河合流北上,即为北运河;其南支过鳌头矶掉头而南,于板闸处与卫河交汇;三条水道把土城切割为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东西南北中五块地方。

内城在东北角,城周有十七八里,略呈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一门,内城城墙外的西面和东南沿着水岸都是粮仓,最大的粮仓在内城西北,占地是内城的近三成,内城中有州府各衙署、驻防兵营、漕兵营、学宫等所在,市集贸易这些都迁到外城去了,只留了四个菜市和十余家粮铺。

从这外城南边头闸起,北至塔湾,绵亘数十里,城西门、南门外运河、卫河沿岸的都是市肆栉比、人烟繁聚之处,漕船往来南北,商贾云集,各处都有桥跨河而立,往来便捷,外城河道上设有诸闸在其中,开水门以通舟楫,船只进出往来,有市易司官衙征敛船税。

鳌头矶是临清城中最为繁华之处,以前只是块烂泥地,是后面修筑堤坝而成;当初运河河床淤垫浅阻,漕运滞涩,遂开凿南支新河,开通之际运河水流湍急,常常导致分水之地的堤岸崩塌,为绝水患,水工于此地筑坝设矶分水缓流,堤坝是用大型条石砌筑而成,以铁锔相牵,横亘数丈,从此矶固河靖,舟楫无恙;堤坝雄峙岸边,高埠宛若鳌头,四闸分建而广济桥尾其后,形似一只巨鳌盘踞在运河、卫河交汇处,于是称为鳌头矶。

临清地产小麦却不足以供给百姓所需,还需要商贩从各地贩运过来,盖因临清漕运繁盛,五方走集、四民杂处,数十万人的大城,当地之人其实不足三成,有七成多都是各地商贾和百业从者,而且这商贾买卖繁盛,胜过锄禾种地,本地人都做买卖去了,愿意种地真不多了;这酒肆的店家是临清本地人,家中的十余亩田地一直都是租与人去栽种;还有就是这吃食,店家也说是九州各地口味都有。

卢林边吃边问了大半个时辰,算是对临清更多了一些了解,临清派并不在临清城,是在外城西南七八里外的龙潭,时间尚早,也已经到了临清城,听了店家说了这么多,卢林是打算去亲自见识一下更好,然后再去临清派;会钞之时给了店家七八钱碎银子,多的算是答谢店家告知他这些临清之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人骑马往北前行了一段路,越走越是人多拥挤了,于是牵马步行,河道沿岸甲第连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漕运之船,南来北往的财货和往来商旅、官宦、士子、驻军、役夫络绎不绝,布店、绸缎店、杂货店、当铺、瓷器店、纸店、皮货店、粮铺、茶叶店大小客店无数家。

经过几处茶楼也是人满为患,卢林本还想去听上几句看看,结果看见这么多人,还是作罢了,这些茶楼之中不止是有说书的,还有唱曲的,唱快书的,弹弦琴的,沿途还看见有几座戏台和一些玩杂耍的。

等看到卢林看见一处石碑刻着沙邱渡三字,再看着堤坝的形状,已经是到了鳌头矶了,运河上各色人等和财货络绎不绝地涌到这里纷纷上岸,或玩赏或买卖或暂住,云集在此买卖,市肆骈起,高楼栉比鳞次,热闹非凡,市肆道路之间摩肩接踵,繁华丰阜,成为临清城热闹繁华的去处,此处的富庶繁华不属扬州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