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田大典的成功,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不仅吹散了笼罩在叶家头上的谣言阴云,更将“新军”与“恩赏”这两个词深深烙入了京畿百姓的心中。
叶明借着这股势头,并未停歇,他深知,要彻底扭转观念,巩固改革成果,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撼动那些盘根错节的旧有利益格局。
几日后的常朝,气氛与往日有些微妙的不同。
那些之前还暗地里散布流言的官员,此刻都眼观鼻、鼻观心,不敢与叶明、叶风兄弟有任何眼神接触。
高坐龙椅的李云轩,面色平静,但目光扫过叶明时,微微颔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朝议进行到一半,处理完几项常规政务后,皇帝忽然开口,点名问道:“叶明,新军编练已见成效,北境亦暂告安稳。然强国之本,不止于强军,更在于取士用人。你平日多有奇思,于这选才用人之道,可有见解?”
这话问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叶明身上,尤其是那些科举出身的文官,更是竖起了耳朵。靖王站在班列中,眼神低垂,嘴角却微微绷紧。
叶明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他知道,这是皇帝在给他机会,也是新一轮较量的开始。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用清晰平稳的语调回答道:
“陛下圣明,国之兴衰,确系于人才。如今取士,多重诗赋经文,固然能选拔文学之士,然于经世致用之才,如精通算学、水利、工造、刑名乃至军略者,却难以尽数网罗。”
他顿了顿,见皇帝并无不悦,继续道:“臣斗胆以为,可在现有科举之外,另设‘专科’,或称‘实务科’。与明经、进士科并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
“哦?实务科?考些什么?”皇帝似乎来了兴趣。
“回陛下,可细分科目。如‘明算科’,考较算学统筹,用于户部理财、工程预算;‘格物科’,考较物理常识、工器原理,用于工部营造、军器研制;‘律法科’,专考刑名律例,用于地方断案、刑部复核;甚至可设‘边务科’,考较地理、兵要、外情,用于边关镇守、外交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