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烈火真金 竹韵初鸣

京郊车坊那场蹊跷的大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如同一声刺耳的警钟,让格物院上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对手的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火焰能焚毁木料与图纸,却焚不毁已然扎根的理念与决心。

叶明一面加强了对合作匠坊的暗中保护,一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复合竹材”的攻关上。他深知,唯有在原材料上打破垄断,才能从根本上瓦解对手的掣肘。

格物院后院,原本用于堆放杂物的几间棚屋被清理出来,挂上了“新材料试验工坊”的牌子。里面堆满了从京郊竹园紧急采购来的各类毛竹、刚竹、淡竹。试验小组的工匠们在叶明的亲自指导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竹材的应用,远比想象中复杂。直接使用,易裂易蛀;简单烘烤,则失去韧性;尝试用鱼胶粘合,却又遇到粘合力不足、耐候性差的问题。一连十几天,试验了数十种方案,做出的样品不是强度不够,就是在模拟重压和潮湿环境测试中迅速变形、开裂。

工坊内弥漫着焦糊的竹炭味和略带腥气的鱼胶味,气氛有些沉闷。连一向乐观的石柱,看着又一捆在压力测试下散架的竹制“车轴”模型,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三少爷,这竹子……怕是真不成吧?”一位老师傅擦着汗,语气中带着沮丧。

叶明没有回答,他拿起一片断裂的竹材,仔细观察着断口。断裂并非发生在粘合处,而是竹纤维本身。他若有所思:“或许,问题不在于粘合,而在于我们尚未真正理解竹材的‘脾气’,未能将其潜力激发出来。”

他想起前世模糊记得的关于竹子“蒸煮脱糖”、“碳化增强”的片段知识,虽然细节不清,但方向或许没错。

“我们换个思路。”叶明放下竹片,对众人道,“不再追求用胶粘合出大料。而是尝试将竹材剖成更细的篾片,先经蒸煮,去除部分糖分以防虫蛀,再以特定温度进行炭化……不,是烘烤,增加其硬度与稳定性。然后,将这些处理过的篾片,以交错编织的方式,如同织布一般,层层叠压,中间或许可以掺入少量处理过的麻纤维增加拉力,再用改良后的高强度树胶浸渍、压合成型。”

他描述的这个过程,已经触及了早期复合材料的雏形。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编织竹篾?这更像是工匠的活计,而非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