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堂的顺利扩班和“瑾车”技术的有限度推广,让叶明更加坚定了“知识普及”与“技术引领”双线并进的策略。
然而,他深知,算学与识字只是基础,要真正开启民智,改变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于是,编写一本浅显《自然格致》启蒙的想法,在他心中日益清晰。
这日晚间,叶明再次来到宋应文书房,与他和林文博商议此事。
炭盆依旧,茶香袅袅,但讨论的话题已从具体的算学题目,转向了更为宏大的天地万物。
“三少爷欲编《自然格致》?”林文博闻言,眼中爆发出比当初见到《算学启蒙》时更炽热的光芒,“妙极!妙极!《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然古来格物,多流于空谈,或陷于玄虚。”
“若能以浅显言语,阐述这风雨雷电、草木枯荣之理,令蒙童亦能窥见天地运行之一斑,实乃功德无量之举!”
宋应文则显得更为审慎,他捻须沉吟道:“三少爷立意高远,老夫佩服。然则,此举恐比推广算学更为艰难。算学尚有《九章》等古籍为基,且其‘实用’之效显而易见。”
“而这天地万物之理,往往涉及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玄奥学说,若阐释不当,极易被斥为‘离经叛道’,甚至引来‘亵渎天道’之攻讦。”
叶明点点头,宋应文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这个时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权,很大程度上垄断在特定的学术和宗教体系中。他斟酌着语句,说道:
“二位先生所虑,正是关键。故而我们编纂此书,需把握几个原则:其一,只述现象,探寻其背后可观察、可验证的常理性联系,暂不涉及玄学思辨。”
“例如,我们讲雷电,可先描述其光、声先后之现象,引导思考其传播速度不同,暂不讨论‘雷公电母’或‘天罚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