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戍边策

雨水顺着兵部档案库的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规律的声响。

叶明举着油灯,在积满灰尘的架子间穿行。

三日前朝会上《军功授田制》遭遇的强烈反对,让他意识到必须找到更有力的历史依据。

"大人,韩琦将军的《戍边策》应该在这一区。"老书吏颤巍巍地指向最里侧一个樟木书架,"前朝隆庆年间整理的,已经一百多年没人动过了。"

叶明拨开蛛网,手指掠过一排排泛黄的竹简。

突然,一个暗红色的漆盒引起他的注意。盒盖上用篆书刻着"韩公戍边策·天佑四年抄"。

"就是它!"叶明小心地取出漆盒,吹去表面的积灰。

回到值房,叶明迫不及待地打开漆盒。里面的竹简已经有些散乱,但字迹依然清晰。

他逐简阅读,突然在第七简停住——"边关苦寒,士卒思归。臣请以无主之田授戍边将士,三年无过则赐为永业,如此兵有所依,边有所固..."

"以田养兵,以兵卫田..."叶明轻声念出这八个字,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早在两百年前,名将韩琦就有过类似设想!只是当时朝政腐败,这份奏折被束之高阁。

他立刻铺开宣纸,开始重新梳理《军功授田制》的框架。油灯下,他的笔尖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三层结构:

最上层是"功勋评定",分为"战功"(斩敌、破阵)、"守功"(守城、护粮)、"勤功"(练兵、修械)三大类;

中层是"奖赏体系",对应"授田"(20-500亩)、"免赋"(3-终身)、"授爵"(公士至关内侯)三项内容;

底层则是"保障制度",包括"军功银庄"(负责田产流转)、"军籍司"(记录功勋)、"监察使"(防止舞弊)三个机构。

"这才是完整的制度..."叶明满意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他不仅借鉴了韩琦的理念,还融入了现代军队的勋章体系和后勤管理思想。

特别是"军功银庄"的设计,解决了田产流转的难题——将士可将田产暂存银庄生息,退役后再领取,避免战时田地荒芜。

"少爷,您又熬夜了。"李天宝轻轻推门进来,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自从上次遇袭后,这孩子伤愈后更加细心,只是右臂还不太灵便。

叶明接过姜汤,将竹简和图纸收好:"天宝,去备马,我要进宫见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