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祝卿安

这一世还要学点攻杀的手法,毕竟那妖道尤擅此道,若是没有攻杀法门,怕是会再次败北于此。

祝卿安点着手指头,将一件件的事情理清楚,接下来就要奔波了。

———《初云州志·人物志·圣济公祝菖蒲传》———

祝菖蒲,讳子木,初云州祝家村人,生于洪武五十一年。建安元年,年六岁,随族亲徙居柏溪镇,寓百草堂侧。堂主观其眸含星辉,抚其颅而叹:“此子通草木之性,当承医道绝学。”遂纳为徒,授《医理》三卷,因其心性似蒲草韧而不折,赠号“菖蒲”,世人遂以号称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建安十一年,柏溪瘟起,阖镇悲号。菖蒲年十六,率药僮昼夜煎汤,制“清瘟散”遍施闾巷,活民数千。次年春,疫熄而孤儿啼饥,乃倾囊设普济堂,初纳稚子二十余,自供衣食,授文墨药理。此后八十余载,堂中童稚往来如梭,至其羽化,累计收孤千余,柏溪父老皆泣称“祝公如父”。

建安四十六年,初云州大旱三载,赤地焦土。菖蒲年五十五,尽鬻祖产,凑银九百万两,遣使赴外省购粮。设粥棚四十九处,日哺饥民三千,自啖藜藿,笑谓:“吾腹空可忍,万民啼饥不可闻。”

天佑三年,瘟瘴复炽,菖蒲年九十有八,皓首苍颜,犹携弟子布药疫垒。然此番毒邪诡谲,方剂皆溃。至天佑四年四月初一夜,忽着素衣一袭,独往镇北尸丘。乡人但见雷火裂空,白影凌虚斩赤龙,鳞血溅野。及旦,唯其居室留白衣委地,身形杳然,寿止九十有九。

身后,普济堂存医典千卷,扉页皆镌“祝门菖蒲”印,旧宅遗葛衣三件、碎银百余。终身未娶,然四海医者慕名赴柏溪听讲者,五十年间逾万数。其授业不设门槛,贩夫樵子皆可倚窗而学,故南北名医多自谓“祝门记名徒”。

天佑四年秋,柏溪镇民鸠工建“圣济公祠”于百草堂故址,正殿塑白衣执剑像,眸若含悲。未三载,初云州乡野、外省医埠皆民自立祠,香篆昼夜缭绕。每岁四月初一,天下医馆悬素帛于门,以鲜菖蒲叶覆药柜,童谣传唱:“白衣公,化仙翁,药柜常青瘟神懵。”

天佑五年,朝廷追谥“圣济公”,敕曰:“白衣济世,虽无骨血之嗣,实系苍生性命。柏溪正祠永享正祀,天下私祠随民供奉。”

赞曰:

六岁随亲落柏溪,九十九岁乘鹤去。

白衣一剑瘟龙伏,青囊散尽千金利。

堂前孤儿啼复笑,窗外生徒朝复夕。

莫道祠中泥胎冷,菖蒲叶上露如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