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怎么,你想学管仲?

“若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又何乐而不为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想一想又不犯法。”

“哈哈哈~”李文忠摇头失笑,“你当朝中那些老杀才是摆设?

他们宁可带着儿郎们血染黄沙,也不会坐视文臣玩管仲的把戏……”

这一点,陆知白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并未回应,只是微笑。

他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笑道:

“对了,你说春秋时期人心淳朴,我倒想起宋襄公的故事。

他讲究仁义,不肯趁人之危,结果在泓水之战中大败,被后世讥讽为‘蠢猪式的仁义’。你怎么看?”

李文忠闻言,哈哈大笑:“宋襄公讲究‘不击半渡’,认为趁敌人渡河时进攻是不义之举。

结果呢?楚军渡河后反扑,宋军大败。他是最后一个君子。但我是做不到他那样……”

陆知白点头道:“是啊,春秋时期,打仗也得讲究礼法与仁义,后来从曹刿等人开始,就彻底崩坏了……”

《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曹刿论战》,上了教科书,留下了“一鼓作气”的成语,鄙视了肉食者,以弱胜强,看起来很积极正面。

然而,表面上是兵法智慧,背后却是卑鄙的算计。

春秋时讲究军礼,重礼守信,堂堂正正,讲究武德。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敲三次鼓就能够消耗齐国军队的士气呢?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矩,敲鼓是进攻的信号。

一方敲鼓表示我要开打了,对面也敲鼓回应,表示我也准备好阵形啦。这样才能开打。

当时战争是车兵车战,每一次进攻冲锋,队形都会变化。

而齐国敲了三次鼓,鲁国都不回应。

齐军冲锋之后,就只好一次次的退回阵地,重新列阵,士气能不崩溃吗。

曹刿是不是有点像拳击比赛里,趁着对方还没有站稳,一拳打在了对方裆部……

李文忠听了,也是长叹一声,指尖摩挲着兵书卷脊上的裂痕,仿佛触碰被撕裂的春秋礼乐:

“曹刿开了个坏头啊!当年齐军三鼓而竭,看似兵法奇谋,实则是撕碎了君子协定。

自那以后,战场上就多了魑魅魍魉的伎俩——就像司马懿对着洛水发誓不杀曹爽,转头就屠了人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