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地区均衡的趋势

海陆丰公司在漠北东戈壁地区,一共有15个差不多的农场小镇,总人口差不多在67万人左右。

不过这些小镇的交通,比以前的漠南各城镇更加便利,这里随着还是包邮区。

没有错,漠北东戈壁地区,是漠北各地中,第一个实现包邮的地区。

可以实现包邮,一方面是飞艇运输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眼前这一条刚刚建设完成的高速铁路。

吕伟斌并没有在野鸭海子镇停留,而是直接来到镇西郊的高铁站。

采用全新技术建设的架空高铁,不仅仅建设成本比以前下降了大约46%,建设速度也比以前快了很多,平均每公里高铁线路,节约了近77%的建设时间。

这一条高铁是海陆丰公司自己投资和营运的铁路,直接从漠北的东戈壁地区,连接漠南东部的哲里木市,然后直达渤海湾沿海。

而这些高铁线路,接下来还会进一步连接各个农场小镇,实现每镇通铁路的目的。

毕竟建设成本下降了,建设周期又比较短,加上漠南漠北的土地征收费用比较低,不需要像内地那样考虑沿途的补偿,自然可以每镇连接铁路。

其实这样加不上铁路,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推动区域一体化,让每个农场小镇之间的交通时间尽可能短。

因此除了一条干线铁路之后,剩下的支线铁路,其实就相当于城际轻轨,毕竟每个小镇之间距离几十公里,通过支线铁路的连接,就可以保证这几十个小镇之间,几乎被纳入一小时通勤圈内。

吕伟斌的助理已经通过内部的系统,购买了车票,他们搭乘的列车迅速逆风南下。

与老高铁不一样,新高铁采用了全包轨道,轨道上方是光伏板,两侧则是泡沫硅结构的管壁,通过车窗玻璃,偶尔可以看到每隔一段距离,特地留下的镂空管壁,这可以让人观察到两侧的一部分景色。

不到半个小时,列车就跨越了68公里的距离,抵达了东戈壁12农场,即钾盐镇高铁站。

“经理,到了。”

听到助理的提醒,吕伟斌才收起办公平板,他伸了伸懒腰,拿起刚才购买的沙棘汁一饮而尽:“走吧!”

钾盐镇,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因开采钾盐而发展起来的城镇,也是东戈壁地区最大的城市,一共有11万人口。

这里每年可以开采40万到60万吨硫酸钾,以及大约3000吨硫酸锂。

这只是保护性开采,因为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该地区的钾盐资源储量大约在60亿吨左右,锂盐资源储量则在1.7亿到2.2亿吨左右。

吕伟斌静悄悄过来,并没有通知分公司的其他人,毕竟这几个月他都在漠南分公司和漠北分公司各地跑来跑去,如果一到一个地方就让当地的管理层过来,那当地的管理层就不需要做其他事情了。

从钾盐镇高铁站下来。

他就看到刚刚封顶的“钾盐镇美味蘑菇厂”。

察言观色的助理,赶紧小声解释起来:“经理,这个工厂是去年从凉州分公司引进的技术,也是为了利用本地丰富的秸秆和牛羊粪资源。”

“美味蘑菇?就是赛里斯美味蘑菇?”

“是的,就是那种可以生长到盘子大小的美味蘑菇。”

咕噜咕噜…吕伟斌肚子响了起来,他笑着摇摇头:“找一个馆子吃一顿午饭吧!”

不一会,他们就在车站不远处的公路边,看到了一家叫老乡鸡的餐馆。

吕伟斌倒是没有为了节约几个钱,专门回当地分公司的食堂吃饭,而且他看了一眼这家餐馆的招牌,就知道这是一家海陆丰公司合作的个体户餐馆。

要知道,这种农场小镇中,90%以上的产业工人都是海陆丰公司的人,要在这种小镇开店,没有经过海陆丰公司的商业合作事业部同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倒不是海陆丰公司故意打压外来个体户和小企业,而是没有经过海陆丰公司认证的小店,公司员工不会相信对方的产品安全性。

特别是餐饮行业,有没有海陆丰公司的背书,在这种农场小镇中,那几乎是天壤之别的待遇。

这也是很多餐饮小店经营者,甘愿被海陆丰公司三天两头检查的原因,因为只要通过检查,那就相当于有海陆丰公司的安全背书,自然而然可以吸引到大批产业工人过来消费。

进了餐馆,刚刚坐下来。

吕伟斌随手拿起菜单:“一个三杯鸡,一个地三鲜,再了一个锅包肉,加一个枸杞菜蛋花汤…咦,你们还有美味蘑菇?”

老板娘一边笔记着单子,一边笑呵呵回答道:“这几天才来的新东西,就隔壁蘑菇厂生产的,老板要不要来一份尝尝鲜?”

“那就加一盘五花肉炒美味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