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多余人】+【内心世界】”

“虽然字迹歪扭,到底没敢忘记先生教诲。”

“或许文学是场西西弗斯的苦役,好在我们有先生留下的火种。”

江弦的发言简短,却字字斟酌,铿锵有力,风趣而不失内涵。

他一讲完话,台下便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很多人看来,刚才周洋、冯沐他们的发言带有极大的官方色彩,而江弦的讲话和巴金一样,真诚而真挚,充满了个人色彩。

特别是结尾那一句“或许文学是场西西弗斯的苦役,好在我们有先生留下的火种”,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振聋发聩,让在场不少人听完以后都有些激动。

这一句不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足以当做名句流传。

讲完了话,江弦的任务也就完成,在几乎整个文学界的注视下,捧着两份奖牌走下讲台,回到自己主席台上的坐席。

其间距离不到二十米,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

今天的“鲁迅文学奖”授奖仪式,没有人比江弦更出风头了,哪怕是在座的各位文坛泰斗也不行。

“讲得很好。”

他刚一落座,便碰上巴金慈祥的目光。

江弦笑着与他交流了两句。

这段发言虽然有很大一部分都借鉴了余华,但对于江弦来说,这何尝不是他内心的真情实感?

学生时代,年少懵懂,对世事知之甚少时,被做不完、背不完的鲁迅折磨的头皮发麻,他语文课本中的“钉子户”地位,以及严肃沉闷的文字,让人困扰不已,甚至将其视为“噩梦”。

可在成长的某一瞬间,会突然读懂鲁迅,那些曾经费尽力气背诵的句子,年少时觉得枯燥乏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深意逐渐显现,让人受益匪浅。

江弦笑着与身旁的评委们交流几句,台下作家们的目光仍全都放在江弦的身上。

大家都知道,江弦是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主任,这重身份本就让他足够受人瞩目了。

而他的《天局》、《你别无选择》又分别斩获短篇、中篇的第一名,分别是本届评奖得票率、专家评委认可度最高的作品,两篇作品同时获得荣誉,他俨然成了今天授奖仪式上最闪亮的那颗明星。

颁奖结束,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也接近尾声。

散场之时,江弦才刚走下主席台,就被几个老同志同时围住。

“胡厂长、徐厂长、吴厂长你们几位这是?”

围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北影厂厂长胡其明、上影厂厂长徐桑楚,还有西影厂的厂长吴天明,以及八一厂、峨眉厂几个厂的领导。

文艺不分家。

国内的电影行业与文学界向来亲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也都是通过改编而来。

因此今天“鲁迅文学奖”的授奖仪式,是文学界的盛事,也得到了影视界的广泛关注。

授奖仪式上,各大电影厂的重要领导都有出席。

“江弦同志,恭喜恭喜。”徐桑楚戴着眼镜,向江弦道了声贺,“两部获奖作品,我都读过了,深受震撼,一句话,只要你想改编成影视作品,咱们上影厂一定是鼎力相助,咱们也是老搭档了,以前合作过那么多的作品。”

老搭档?

胡其明听着徐桑楚这话,心里一阵吃味。

难道不是他们北影厂和江弦认识的更早一些?!

可胡其明也明白,他们北影厂之前的几次操作,都在江弦那儿留下了负面印象,尤其是朱琳那事儿,虽然江弦没明说什么,但胡其明知道,他对北影厂一定是有意见的。

倒是上影厂,这些年和江弦合作紧密,前有《高山下的花环》,后有《芙蓉镇》,都是现象级的电影,一经上映便迅速轰动整个电影界,风靡全国,给他们上影厂赚拷贝赚到手软。

“徐厂长,你们上影厂都拍了那么多江弦同志的了,也得给我们分口汤喝啊。”西影厂的吴天明这时候提起了意见。

“就是。”

峨眉厂的领导跟着嚷嚷,“江弦同志,你可不能太厚此薄彼了,那我们也没比上影厂差到哪里去吧。”

“对呀对呀。”

江弦笑着和各电影厂的领导们打过招呼,当然了,也没有多聊。

今天主要就是打个照面,释放释放信号。

而且等会还有个座谈会,也没时间真的详谈什么。

下午的座谈会,就更像是个见面会了。

跟上午的大场面不同,下午的座谈会基本就是以评委会和获奖作家为主了,座谈会的话题也主要是围绕评奖过程以及获奖作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