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金、银币出海

沿着半岛真番郡西海岸航行,到达釜山港。

而后沿着汉海北岸行驶,抵达海参崴港口。

经吉林-库页海峡向北航行,溯黑龙江而上,最终停靠庙街军镇。

扬州北上的船队。

则是横跨黄海,经耽罗洲岛,到釜山港。

随后经对马海峡到达倭奴道。

沿汉海南岸向东航行,分别前往汉至平原和星汉平原所在的港口。

在北海道岛港停靠后,沿库页岛东海岸一直向北航行。

最后到达黑龙江入海口,逆流而上百余里,抵达庙街。

除开这两支船队。

登州,扬州港还留了两支船队用于运输中土和倭奴道的移民。

故而。

去年秋,华夏商行下南洋的船队就是六支。

据商业司统计。

六支商贸船队,纯利润达到三百六十万贯。

平均每支船队净利达六十万。

最令宇文衍欣喜的是。

本次出海贸易,大周铸的金、银币在南洋和中南半岛诸国一炮而红。

制作精美,携带便利的金银币为众多商贾及贵族所接受。

为了推广金银币。

一开始,华夏商贸做出要求。

想获得大周商品,必须用金、银币交易。

各国商贾只好用手上的特产,或是金银锭先行换取。

再用金银币购买华夏商行的商品。

如此一来。

金、银币便成了定价货币。

随着交易的进行。

大量的金、银币流入一众蕃商手里。

商贾们很快就体会到了两种钱币的价值。

铸造材料本身就是稀有的金银贵金属。

哪怕知道不会是纯金银。

但也在精美的铸造工艺上弥补回来了。

加上中原王朝强大的国力作背书。

以及海上丝路开辟后,华夏商行的良好信誉。

金、银币价值也是水涨船高,坚如磐石!

在蕃商的推波助澜下。

金、银币很快就在各国上层贵族中传扬开来。

纷纷用金银兑换中原商贾所说的天元金,天元银。

金圆,银圆的称谓也随之普及。

最后。

连各国王室都行动了,兑换了大量的金、银币。

年初。

赴京进贡的使者回国后。

肯定向他们的国王奏报了象雄、苏毗二部纳土归朝之事。

各国王室之所以在金银币上表现积极。

其实是对大周朝廷的一种示好。

另外。

沿途不少王室拜见港督或朝廷驻派官员。

主动献上土地,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