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主次要分清

很多创业者会认为,爆款,是玄学上的小概率事件。

但对于重生者来说,没有小概率。

他可以无限放大分母。

很多品牌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有一款爆品。

但点金咖啡似乎把这件事,变成了一个流水线生产的循环Loop。

——既然概率很低,那就放大分母,小步快跑,快速上新。

踏入2015年以来,点金咖啡每月推出的现制新饮品,分别是14款、21款和25款。

平均下来,相当于每3天左右就有一款新品上市。

这样的高频上新节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爆品的出现概率。

同时也反向积累了很多用户的反馈数据,服务于后面的选品决策。

多做虽然也容易多错,但一款爆品的出现,足以掩盖其他大大小小的失败。

毕竟消费者完全不会记得,品牌某个营销活动或某款产品的失败。

而且对于消费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而言,产品即媒介,上新即传播。

这也是很多快消巨头,为什么长期奉行产品的内部赛马机制。

——方法不在新,有效就行。

但上新从来不意味着要打破一切,重头再造一款单品。

就拿点金咖啡销量长期保持第一的生椰拿铁举例。

同一产品的新包装、同一系列的新口味、同一口味的新原料、同一联名的新物料

与其说点金咖啡善于造新,不如说,它更善于在有限的资源中挖掘新意。

通过新包装+老爆款/新品,塑造一个“新产品”。

再透过这一“新产品”x门店,实现快速的一次传播。

在实现乘法效应后,借助自家传媒公司的流量杠杆,运用广告投放与营销手段,更广泛且快速的线上“二创”热点话题打造给新产品。

再加一个N次方的二次传播效果。

这就是吕总的大杀器。

这样一套加法、乘法和指数的BUFF叠加后,一款产品,无论是新品还是翻新的爆品,它的生命周期理论上可以实现最大化。

直到下一款爆品出现。

相比自己的其他几家公司,吕总对于多人注资的点金咖啡,倾注了完全不同的感情。

他没有直接靠着先知先觉的作弊器,暴力掌舵点金咖啡,接下来朝着绝对正确的路径发展。

那样对于和他一起白手起家的周思凝来说,未免太过无趣。

吕总只是运用自己前世的商业经验,去指点和启迪周思凝,一点点扩大规模,走向正轨。

与此同时,他会耐心地向对方解释,自己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底层逻辑。

比如营销,要将产品与内容强绑定,而非传统意义上产品的归产品,内容的归内容。

后者的结局往往是在传播营销阶段,声量和销量呈现出两个分叉的发展走向。

所以,他和周思凝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能够聊到的话题,要远超其他红粉知己。

尤其是创业蒸蒸日上之后,站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管理层面,从产品研发,到供应链搭建,再到营销推广,体量日益庞大,背后却只有两个人共同决策执行。

从规模先行,到邀请代言,再到打磨爆款,点金咖啡本质是在做渠道和产品。

可从效果来看,规模扩大,带来的是营销合作的选择权和议价权。

爆款产品,则负责承接营销带来的流量销售转化。

当真正来到营销的主场,无论是全社交媒体刷存在感、和小资青年交朋友、和网友一起抢优惠券.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点金咖啡靠近流量但不收割流量,是诚意也是心机,更是和粉丝群体心照不宣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