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威胁摆在了台面上,广西巡抚的求援信也来了,出兵就提上了日程。
在场一众官员,都是经历过白莲教叛乱的,非常清楚军事上的问题拖不得。
“侯爷,您准备什么时候出兵,需要我们准备些什么?”
安庆丰强忍着肉疼问道。
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
安南入侵,广东省大出血是不可避免的。
与其被逼着出钱出粮,不如自己主动提出来,还能给自己竖立顾全大局的形象。
官职到了他这位置上,再往上就要从大虞的全局考虑问题。
“广西局势虽然危险,但还能够支撑一些时日。
考虑到实际情况,本侯计划春耕之后出兵。
在此之前,以筹备钱粮为主。
安南人实力不弱,战争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结束。
两广都不是产粮大省,前面支持收复湖广、江西,就耗尽了地方存粮。
民间粮价居高不下,这一次就不地方上筹粮,改为从外界采买,你们只需筹备军饷即可。
前期先准备三百万两白银,广西自筹两成、广东承担六成,另外两成向朝廷申请拨款。”
李牧的回答,让众人松了一口气。
只提供军饷,不用筹集粮草,大家的压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分摊的一百八十万两,固然是一个大数字,可凭借海外贸易带来的红利,筹集这笔资金并非无法完成。
筹钱的路子,前面舞阳侯给大家淌了出来,没钱向海商征收厘金即可。
虽然这波操作,一定程度上让海贸合法化,违反了朝廷的禁海政策,但特殊时期特殊处理。
征税的又不光是他们,隔壁的福建、浙江两省,同样在向海商要钱。
倘若平定了叛乱,估摸着南直隶那边,一样会向海商征税。
勋贵集团不是海外贸易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征收关税的既得利益者。
一众勋贵系将领麾下部队的钱粮,半数都是海商贡献出来的,这就是大家征税的动力。
在场的一众官员都是外来户,私底下收了海商的好处,但这不足以让他们跳出来对抗大势。
海商贸易利润足够丰厚,即便是增加一笔税款,大家依旧能赚的盆满钵满。
毕竟,大虞的商品处于垄断地位,并且拥有不可替代性。
作为海外贸易的参与者,李牧非常清楚大虞两个字,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甭管什么商品,只要是大虞生产的,到了海外都是奢侈品。
哪怕是民间用的夜壶,到了海外都能卖出天价,深受各国权贵们的热捧。
“侯爷,军饷我们可以尽快筹集,可是军粮短时间内怕是买不到。
现在全天下都缺粮,湖广、江西的粮食又要优先供应平叛大军。
以往我们从海外采购粮食,现在安南入侵广西,怕是南洋的粮道也会受影响。”
安庆丰当即提醒道。
在广东任职的官员,要比其他地区官员眼界开阔的多,非常清楚大虞之外也有广阔天地。
从南洋采购粮食,也不是什么秘密。
相较于粮价不断攀升的大虞,南洋地区粮价要便宜的多。
最关键是可以以物易物,大虞的商品都是高溢价产品,中间有丰厚的利润。
官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叛军发起反攻,外购的便宜军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战火点燃,少了中南半岛粮食输入,外购军粮的难度大增。
即便是能够买到,成本也会增加。
安庆丰非常担心李牧估计不足,没买到足额的军粮,最后又向他们摊派。
“安大人放心,那帮商人比我们的嗅觉灵敏。
据本侯所知,安南使团案刚爆发,就有人预料到大虞和安南必有一战,提前开始囤积粮草。
本侯派人过去交涉,他们都是大虞的忠贞之士,愿意平价卖粮食给朝廷。”
李牧笑着说道。
普通的海商,自然无法预测局势发展,更不可能判断出准确的开战时间。
可他麾下的海商例外。
得到了确切消息,还不赶紧囤粮,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以广东地区的粮价,就算是平价卖粮,一样有丰厚的利润。
除了李牧安排的人外,同样有一部分跟风的海商,也囤积了不少粮食。
派人出去交涉,主要是针对这些海商。
战争时期,永远不嫌粮食多。
谈判非常顺利,大虞朝是官本位世界,大家最大的追求永远是做官。
一番友好磋商之后,这些人就变成了李牧筹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