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六脏论

医武江湖 用之 2216 字 27天前

如何用天地自然去反推我们的身体呢?我们以六脏入手,六脏为心、肺、肝、脾、肾、命门,这“六脏论”跟现代的“五脏论”有点差异,“五脏论”中没有“命门”,其实严格说我所学的“六脏论”跟“五脏论”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五脏论”是基于人体脏腑学说建立的,而“六脏论”是基于“人身与天地一致”这一认识建立的,“五脏论”是有形有实质的,而“六脏论”是一种象形理论。

将肾和命门分开,主要的依据是肾为水为阴,命门为火为阳,在一些传统中医流派中虽然没把肾和命门分开,但在治疗方式中有个肾阴和肾阳一说,其实肾阴就是肾水,肾阳就是命门火。(再次申明一下啊,这“六脏论”是没有任何现代医学根据的啊,就当是我们师门“杜撰”的,各位看个乐子就行了,如果有异议,那就请口下留情啊,毕竟我师父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是按照这一理论治病的,如果你觉得是错误的,那就按你的正确方法来,医学流派很多很多,理论更是千千万,只要能治好病皆是正确的。)

小主,

“六脏”心、肺、肝、脾、肾、命门,对应的是天地的太阳、天空、树木花草、土地、水和地心,根据这种对应,就可以推出人身之“阳”源于“太阳(心)”和“地心(命门)”,人身之“阴”源于“天空(肺)和水(肾)”,天地阴阳二气作用于土地(脾)和花草树木(肝)上,便是阴阳的交互与转换,有阴有阳,有阴阳的交互与转换,那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了解了“阴阳”的来源,那就可以推出身体的“寒热”,身体过寒,那问题就在太阳(心)和地心(命门)的热量不足上,治疗方式即补火助阳以祛寒;身体过热,那问题就在天空雨水(肺)和地水(肾)不足上,治疗方式为滋阴补水以降燥熄火。

了解了补火助阳和滋阴补水这两种治疗方式,那针对寒热的治疗方法就简单了,滋阴补水对应的是阴虚火旺之证,阴虚火旺在上,就从天空(肺)上入手,如麦冬、天冬、石膏、百合、杏仁等色白性寒入肺之药皆可用做入手之药;阴虚火旺在下,就从肾(水)入手,如生地、玄参、女贞子、豆豉、桑葚等色黑性寒入肾之药皆可做入手之药。

补火助阳对应的是虚寒内生之证,虚寒内生不涉及上下,因为天地之间的阳虽说来源于太阳和地热,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太阳,没有太阳,地热也就没了,详细来说,太阳是“发阳”的,而命门则是“储热”的,所以针对虚寒内生,应该从太阳(心)和地热(命门)同时入手,用桂枝、肉桂等药补心阳,用附子、硫磺等药补命门火。

写到这,我提一笔由于“心火过旺”而“灭心火”这种“邪操作”,这种治疗方式在我学的中医中是没有的,因为心火正如太阳,就得一直旺,哪有天太热了后把太阳“灭了”的道理,治疗心火过旺、虚火扰心等证,依旧还是在“滋阴补水”上下功夫。

简单写了阴阳二气的来源后,我再写一下阴阳二气在“脾(土)”和“肝(木)”中的交互与转化,由于脾土和肝木是阴阳二气共同作用的,所以脾土和肝木既有阴也有阳,脾土有“脾阴亏损”或是“脾燥津伤”的阳证,也有脾湿过重的阴证,如果是阳证,入手点依旧是从滋阴补水的方式来,就像土地太干燥了,那如何让土地变湿润呢,既需要天上下雨,又需要地上有水,天上下雨要从“润肺补津”入手,地上有水要从“滋肾补水”入手。

至于脾湿过重的阴证,我在前文书252章中写了,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入手点也就是从太阳(心)和地热(命门)入手。

天地阴阳二气作用下的肝木,既有“肝火过旺”等的阳证,也有“寒滞肝脉”等的阴证。如果是阳证,治疗首选就是补水降火,就像树木花草因热而干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浇水。

如果是“寒滞肝脉”的阴证,治疗方式也就是个补火助阳,就如冬天在北方需要将一些花草放进温室大棚一样。

写到这里,一大串定式出现了,一是心(太阳)和命门(地心)必须是热的,万不能降心火和灭命门火,针对心火过旺、命门过燥等证,最根本的还就是津水不足,补水补津是正选,而降心火和灭命门火纯粹是“邪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