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按着神像一转,神像便归正了。
王小井放下锄头,一边站在门口给她指挥,一边道:“现在生意不好做,正月之后我们瓷窑就没生意了,正好家中农忙,我就先回来干农活。”
潘筠将神像摆正,拍了拍手问:“那你之后还去瓷窑吗?”
王小井挠了挠脑袋,好一会儿才道:“我不知道,之前去学本事的时候,想着若能学得一个本事,将来也不愁饭吃,谁知道去学了方知,县里好多开瓷窑的东家都干不下去了,窑都给砸了。”
潘筠皱眉:“这是为何?”
王小井摇头:“我也不知道为何,反正要买瓷的客商一下少了大半,即便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两文钱一个的陶碗,买的人也不多了。”
潘筠张了张了嘴巴,道:“我们山上的碗,据说用了有快十年了,除了上次潘小黑打碎了一个外,几乎没有损坏的。”
王小井更加低落了:“师父虽未明说,却已经有那个意思了,让我出去自寻活路。”
天不知何时又下起濛濛细雨来,潘筠拖过来两张凳子,和他一起背对着神像坐在门口外面,听着雨窸窸窣窣落在竹林中的声音。
“你若离开,家里的地能种得完吗?”
王小井苦笑:“就那几亩地,怎会种不完?”
他叹息道:“爷爷他们让我和小叔出去学艺,不就是因为地少?”
潘筠垂下眼眸。
大明的人口增长起来了,其实耕地也多,只是留在普通百姓手上的少而已。
在这山坳里,没有大地主,所以没有荒地。
但在外面,因为找不到佃农和长工而荒下来的土地,或是被粗种的土地可不少。
王小井正在迷茫之中,他问道:“你说,我是出去佃地,还是给人打工比较好?”
潘筠:“你想打什么工?”
“我自然还是想去瓷窑里做工,”王小井心里有些难受,声音都低了八度:“我听说昌南镇的瓷器极好,极有名,其他地方的瓷器卖不出去,但昌南的瓷器却畅销,我想去那里,哪怕做个小工也行。”
潘筠:“要是连小工也做不成,瓷窑又要你从学徒工做起呢?”
王小井:“那我也愿意,只要给我一口饱饭吃就行。”
他信心满满的道:“我师父说过,我在烧瓷上有天赋,只要大师傅们肯教,从学徒做起,我也能三年做出来。”
他又压低声音道:“就算他们不教,我也能偷学。”
潘筠哈哈大笑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好志气!”
王小井松了一口气,小声道:“这话我只敢跟你们说,都不敢告诉别人,连我爹娘都不敢说,怕他们说我人品不好。”
毕竟偷学并不光彩。
潘筠笑道:“学徒,学徒,便是要学习的徒弟,师父不主动教,那是为了考你们的领悟力,既如此,你多留心,多领悟有什么错?”
王小井眼睛大亮:“下次若有人说我偷学,我就这样回他!”
潘筠:“……那你得避着你师父点儿。我之前给你找的《大诰》,你看了多少了?”
王小井沉默。
潘筠就摇了摇头道:“你这样不行啊兄弟,我告诉你,没有哪一代大师是不识字,是学识不丰厚的。”
王小井苦恼道:“可我不认得几个字。”
“你才多大呢,从现在开始学便是了。”潘筠想了想道:“你等着,我明日送你一本《说文解字》,不懂的字,你就查字典,再不行就问人,可以不会写,但一定会读,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领悟到书中的含义。”
王小井被潘筠鼓舞得心都蹦起来了,他狠狠点头。
潘筠满意不已,从袖子里摸出一本书来:“本来是要等你多认一些字再给你的,不过你既然要离开县城,到别的地方闯荡,便先给你吧。”
王小井伸手接过。
封面朴实无华,装订也颇为朴实,是用针线缝起来的。
他点着上面的字念道:“中或瓷器又展……”
王小井越说,声音越低。
潘筠面无表情:“……中国瓷器发展及变革!”
王小井快要哭了:“字好难认!”
潘筠就掏出两锭银子,拉过他的手,啪的一下拍在他的手心,语重心长的道:“既然你师父那里没活干,那你就留在村里念一段时间书吧,好歹把常用字给学会了。”
村中的学堂还是山神庙赞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