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周先生:“晚生这些时日,已走访了府城周边十余处蒙学点,得荐数人。久闻周先生此处学风严谨,学子中亦有不凡之辈,故特来请教。不知先生麾下,可有这等堪造就之材?”
周先生心中已是波澜起伏。
他立刻想到了李栓柱,那孩子在算学上的灵性,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若真有这等机会……但这朱公子年纪轻轻,所言是真是假?
府衙为何不直接行文,派属官前来,反而让一位公子私下走访?
沉吟片刻,周先生谨慎开口道:“朱公子所言,实乃莘莘学子之福音,老朽听后,亦感振奋。只是……”
他顿了顿,直视朱老六:“非是老朽不信公子,然此事关乎学子前程,甚至是自身安危,当需谨慎。”
“公子言称奉家父之命,不知家父是谁……可有凭证?”
“再者,如此重要之事,府衙为何不直接下发公文至各学堂,也好让我等教书匠人,有个明确的章程遵循?”
朱老六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脸上并无愠色,反而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轻轻击掌,门外一名随从应声而入,双手捧上一个锦盒。
朱老六打开锦盒,里面并非官印,而是一份折叠好的公文。
他取出公文,展开,只见上面清晰地盖着河南省学政衙门的鲜红大印,行文格式严谨,内容与他方才所说大致无二,正是关于在府城设立“进学馆”并遴选优秀蒙学童子的告示初稿。
此外,还有一枚小巧的铜牌,上面刻着“学政巡查”字样,亦是府衙信物。
“先生请看,”朱老六将公文和铜牌递上,“此事尚在初步遴选阶段先遣人暗中查访,由各学堂先生据实举荐,以免地方胥吏或某些乡绅借此营私,提前打点,塞入庸才,反使真正的良才被埋没。”
“待初步名单拟定,府衙自会有正式文书下达,调取学子户籍档册。晚生冒昧前来,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