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电池

涉及到电池方面的技术,那位部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发给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陈院士。

嗯……虽然这位老人八十三了,但看起来还挺壮实的,应该可以再次挂帅出征……吧?

当有关于电池的技术论文通过最高保密渠道送到陈老案头时,这位研究了一辈子电池的老人下意识地选择质疑。

他推了推老花镜,准备用批判的眼光找出其中的逻辑谬误或数据造假。

然而,仅仅翻过三页,他拿着资料的手就开始微微颤抖。

文中描述的是一种基于某种机制的全新材料体系,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达到他毕生研究理论极限值的十倍!

“不可能!这违背了……”

陈院士喃喃自语,但目光却死死钉在后续的界面稳定化处理工艺描述上。

这篇文章居然自称完美解决了困扰固态电池数十年的锂枝晶刺穿和界面副反应难题。

再看数据。

能量密度预测值:1000 Wh/kg!

循环寿命>1,000,000次!

工作温度范围:-70°C 至 150°C!

安全测试项:穿刺、挤压、过充、过放……全部通过!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数据造假了吧!

必须验证!立刻!马上!

他迅速召集自己研究团队,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启动最高优先级复现实验,验证这份报告中核心材料参数与电化学性能。

合成步骤被一丝不苟地执行,哪怕报告中提到的工艺听起来匪夷所思。

扣式电池被迅速封装。

测试程序启动。

第一组循环数据出炉。

能量密度:985 Wh/kg。

低温测试:放电容量保持率92%。

高温测试:无热失控,容量稳定。

穿刺实验:无起火,无爆炸,电压平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