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勰、元详、元羽、元愉、元怀全在阅览御史台三个月里弹劾他们的奏章。弹劾元勰的最少,后三位的都很多,难分高下。
殿内的文官只留了尉窈一个,她负责君臣应答的记录,武官留的是李崇和杨大眼,他二人皆猛士,一个执鞭侍奉于皇帝左边,一个握刀侍奉于皇帝右边。
元勰的忠心被任城王算计,仿佛明珠蒙尘,当看到被弹劾的一条罪状是不严加管束王府武吏时,他没有了从前的理直气壮,第一念头竟是思量任城王指使那二十武勇行事谨慎不谨慎?有没有留下把柄?
忽然,元勰稍抬眼皮,和注视他的尉窈眼神相碰,尉窈的目光不掩饰审视,她在审视元勰,似完全没察觉皇帝朝她投来一瞥。
就是这一瞥,皇帝又一次对尉窈放心,她总是知他所知,想他所想,主动负担他不能说出口的心思。也是这一瞥,让皇帝在长时间的衡量中下了决定……他的近臣,得有尉窈。
皇帝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向元详。
元详更换一卷弹劾奏章,几列阅看,冷汗顿出!这纸奏章居然参他结交边镇将领,收受贿赂贱卖官粮,意图谋反!
是谁在害他?元详不觉得自己违反法令是错,只思索他的几个心腹谁有嫌疑?还有,把此事栽在哪名府官身上,能打消皇帝的猜忌?或者他辩解是边镇将领贿赂他不成,陷害他?只是如此辩解,皇帝能信几分?
元详又换一卷参奏,这纸的弹劾内容,是说他霸占城南渔民几十户屋宅,在入冬前致百姓失去住所,还以各种罪名把喊冤的渔民抓到王府田庄奴役。
该死!此事的确也是他做的!
尉窈的视线扫向京兆王与广平王,这二位少年宗王的定力真差啊,坏心下面都长了颗怂胆,要是审案的话,估计不等上刑就全招了。
半个时辰过。
皇帝出声:“都看完了,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