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他觉得这样的结果,已经足够好了。
不是一纸诏书赐死,也没有继续追究他的过错。
并且他也理解了父皇的苦心,儒家的手段,是父皇默许,甚至是一手促成他去学的。
只是他没学好,没能让父皇满意。
这是他的问题,而非父皇的问题。
眼下,既然他做不好,那就理所应当的该由其他人来取代他的位置。
“既然领旨,那便去吧。”
“不过这一次,若无外敌来犯,你不得擅动边军,否则罪同谋反。”
上一次,派扶苏前往边关是为了历练。
他可以调动边军为他所用。
而这一次,就是纯粹的将他当成寻常皇子,用以镇守边关提升士卒的士气。
边军与他再无半分瓜葛。
“孩儿知晓的,只是此一别山高路远,父皇恕孩儿不孝,不能在父皇身边聆听教诲了。”
对此扶苏倒是没有半分不甘。
或者说,在他看来,这就是应该的。
身为公子,本就不该有调动边军的能力,否则跟谋反又有什么区别?
“去吧,等有朝一日,我大秦彻底稳定下来之后,你或许还能回来。”
至少眼下,在子婴得到满朝文武的认同之前,扶苏是不能出现在咸阳之内,给其他人希望的。
谁让他嬴政从前眼瞎,将继承皇位之人钦定为了扶苏呢。
与此同时,大宋王朝。
赵匡胤跟赵德昭两人也同样在大眼瞪小眼。
前者是真的没有刻意培养过后者。
而在后者的心中,皇位的继承之人,最大可能就是赵光义。
哪怕是在天幕出现,赵光义那一脉被连根拔除之后,赵德昭也没想过自己还能跟这皇位有什么瓜葛。
主要是从小就没有被培养过,如今临时抱佛脚,自然也是无比的懵逼。
如果说其他几人对话之间,多少还有些谱子的话,那这两人就真是大眼瞪小眼。
甚至赵匡胤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