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茯谣将那些互相攻击的信件贴在学堂外的公告栏上,并题名为“双院舌战”。

这公告栏原本是为了张贴学堂通知,如今却成了另类的战场。

起初,只是路过的学生好奇地驻足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哟,这锦绣书院的,骂人还挺溜啊,‘酸腐气十足’,这词儿用的,妙啊!”

一个路过的男学生摇头晃脑地评价道。

“清风书院的也不差啊,‘绣花枕头’,‘附庸风雅’,这骂的,真解气!”另一个学生附和道。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着这场“骂战”。

不识字的老百姓也托人念给他们听,乐得哈哈大笑。

很快,清风书院的学生看到了公告栏上的内容,顿时怒不可遏。

他们觉得自己被羞辱了,立刻写了反击的信件,也贴在了公告栏上。

“锦绣书院的,你们别得意!只会吟风弄月,能有什么真才实学?一群花瓶!”

“只会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男盗女娼!伪君子!”锦绣书院毫不示弱地回击。

这场骂战愈演愈烈,公告栏上的信件越来越多,两家书院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内容也从一开始的互相攻击,变成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力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锦绣书院的,你们就是巧言令色之徒!”清风书院的学生搬出了孔圣人。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锦绣书院的学生,虽不富贵,却也不为权势所动,一心向学!”锦绣书院的学生也搬出了孟子。

京城里的人们对这场骂战也各有各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