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作家梦

河北琢县,得知消息的于春来来到邮局,兴冲冲的打算订购下一期的《收获》专号,却没想到邮局工作人员给的征订单跟他预想的不一样。

盘着头的中年妇女回道:“没错,是6期。不是正刊,而是专号。”

听着工作人员的回答,于春来满脸惊异,6期专号?啥意思?不是说要发林朝阳的新书吗?了不起出2期专号,这6期专号什么情况?

小伙子想不明白眼前的情况,犹豫了片刻,盘头妇女不耐烦的说:“订不订啊?”

“订!”

虽然没弄明白为什么会有6期专号,但于春来还是决定先订了再说。

预付了杂志费用,他从邮局出来,便急急的往学校赶去。

于春来去年刚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涿州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对于这个工作,于春来个人是比较满意的。

他从初中时爱好的就是文学,读完大学参加工作教语文,正符合他的兴趣,最关键的是他工作的地点在涿州。

涿州便是涿县,1986年涿县撤县建市,林朝阳当年正是在这里写下《文学的根》,向中国文坛发出了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宣言,“寻根文学”由此诞生!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中华文化到哪里去了?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他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仅二十来公里。

……

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

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仍有民族的自我。

我们的责任也许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

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和林朝阳的忠实读者,于春来至今仍能够背诵《文学的根》当中的句子。

所以他深为自己能在涿县中学感到骄傲,内心总有一种与当年的林朝阳并肩战斗的幻觉。

不过爱好归爱好,工作归工作。

在他在涿县中学的日子并不算一帆风顺,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每天不仅要处理办公室的人际关系,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要上课、关心学生的成绩……

整个人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没有半刻清闲,完全没有了以前在大学校园里的潇洒与悠闲,阅读是他繁忙工作之余为数不多的乐趣了。

想到再过不久就能看见林朝阳的新作,于春来脚步都是轻的,满面春风。

“呦,小于,什么事这么高兴?相亲去了?”

被门卫李大爷调侃了一句,于春来露出羞赧之色,“您就别寒碜我了,我相什么亲啊!”

跟李大爷随口聊了两句,于春来回到办公室。

他现在带了高一(4)班的班主任,还兼着个班的语文老师,每天工作排得满满当当的,只能趁着午休的功夫出门。

要不然等放学,人家邮局都下班了。

把保温杯里泡上热茶,这是他工作以后才有的习惯,每天高强度用嗓子,不及时补充水分是不行的。

“小于!小于!”

办公室的老大姐邓琳将于春来叫到身边,问他:“我昨天跟你说的事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于春来先是一愣,随即想到了是什么事。

邓大姐要给他介绍对象,女方是市里劳动局的,涿州本地人家,母亲原来也是涿县中学的老师,前年刚刚退休。

“谢谢邓姐了,相亲就算了,您的好意我心领了。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有空谈对象啊。”

“傻小子,工作什么时候不能干?人家小秦模样可周正呢,学历是比你差点,但好歹也是大专,关键她爸还在教育局呢……”

说到这里,邓琳往周围瞅了瞅,压低了声音。

“你才参加工作两年了,难道不明白朝里有人好做官的道理?难道真想一辈子当个语文老师?”

邓大姐的话仿佛一柄利剑,刺穿了于春来的脸皮,不知为何,他竟感到脸上一阵阵发烫。

其实于春来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今年是他来学校的第二年。

第一年什么也不懂,领导问他愿不愿意干班主任,他以为这是领导重视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等干了几个月才明白过来,班主任这活真不是人干的,学校的老教师们避之不及,就他们这种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愿意往上冲。

不过当班主任也不是没好处的,除了每个月多几十元的津贴,当班主任也是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

熬完今年,他就可以评职称了。

但于春来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又不会有些人的那种圆滑世故,在涿州无根无底,就算是评了职称也没什么大用,只是每个月多几块钱工资而已。

工作两年,他已经逐渐明白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和残酷之处。

明白归明白,可要让他真的去做,他却拉不下脸面来。

这可能就是穷酸的假清高,于春来内心自嘲。

“我这性格您又不是不知道,当老师就挺适合我的。”

婉拒了邓大姐的好意,恰好这时午后第一堂课的铃声响起,于春来夹着教案,手持保温杯往教室走去,俨然有了几分老教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