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求源:在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终于为卢卓昌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性因素,虽然已经太迟,但他的家属、后代却可以通过遗传咨询而避免法布雷病的影响,您的辛苦求证没有白费。您获得了30个技能点。”
任务完成,高风却并没有感到开心。
有近年研究显示,在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法布雷病的发生率约为 0.93%,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但由于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法布雷病依然经常被误诊和漏诊。
相比治疗手段有限的肥厚型心肌病,法布雷病虽然累及全身多系统,但早就有了治疗方案。
根据 2013年的《中国法布雷病(Fabry病)诊治专家共识》,酶替代治疗——即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合成α-Gal A替代体内缺陷的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避免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但是,对于卢大爷来说,这份真相来得有些太晚了。
《中国法布雷病(Fabry病)诊治专家共识》中提到,一般来说,法布雷病的患者往往在儿童至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临床症状,并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许多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常在中青年死于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心脑血管并发症。
卢大爷这样一位活到了 78岁高龄的法布雷病患者,实属罕见。这也是他被误诊的原因之一。
“这可真是.”卢大爷得知结果后心里还挺复杂的,不过很快他就平静了下来,“我今年都79了,爱咋的咋的吧。”
对于 79岁高龄的卢大爷来说,心脏病已经进入了不可逆阶段,虽说短期内不至于危及生命,但积极治疗也无法逆转病变。
更揪心的是,此前卢大爷为了治疗房颤而服用的胺碘酮,可能通过在溶酶体中竞争性抑制磷脂酶 A2而加速法布雷病的进展,卢大爷的心肌病在房颤过后不断加重,也不能完全排除与胺碘酮有关。
这个「救命」的药物,实际上却加重了他的症状。
好在,当开始怀疑法布雷病的时候,高风已经第一时间为卢大爷暂停了胺碘酮的医嘱。经过和卢大爷及家属的沟通,他为卢大爷调整了新的治疗方案,很快,卢大爷的病情稳定得以出院。
直到卢大爷出院好久一段时间,高风依然会想到,在这段横跨了 59年的病程里,在卢大爷随访的近 15年时间里,如果有人能早一点察觉到蛛丝马迹,那么,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呢?
高风不知道,恐怕也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可以写一个病例报道,挺少见的。”董茜茜说道。
“你写吧。”高风懒得动手,这半个月可攒了不少事。
先是实验室建设工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一伙无业游民盯上了,说是无业游民,其实就是原先附近村庄里面的街溜子。
一上来就要收项目安全管理费,实验室建设厂家优耐有人出面跟他们沟通,还被揍了一顿。
无奈之下,优耐报了警,警察来了之后就把这几个街溜子给带走了,原来想着没事了呢,结果当天晚上工地就被一帮人冲进来搞了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