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第128章

而为了不让武学跟武举像从前那样胎死腹中,相应的制度便得跟上,——李云杳觉得沈霁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就算武举能跟科举一样两三年便举办一次,但又有多少人会来应举呢?

首先武举之后,起官职的升迁制度还有待商榷,但往往会跟文官一样从低级的武官开始任命。这对很多武将世家的子弟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毕竟官职太低了,他们靠门荫就能获得中高级武职,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去习武、参加武举呢?

对行伍出身的士卒也是一样,他们靠军功和资历就能往上升,去参加武举还得懂军事谋略,他们连书都没读过,哪里懂什么兵法?

其次,朝廷愿意花这么多心血和钱财去培养军事人才吗?在州学上面,朝廷已经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再来一个武学,三司那边肯定会哭穷。

对此,沈霁的想法是,让武学如州学一样在各州府开花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效仿国子监,设一个国家层面的武学学校,让各地举荐一些符合基础条件的人到这儿进学,一方面学习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学习武艺,习满三年,要么参加武举,要么去军队里担任武职历事、积攒经验。

而为了鼓励大家参加武学,就得许以好处,比如原本武职是五年一磨勘的,但是武举出身的可以三年一磨勘,这样一来,必然能让大家意识到武举跟科举一样,其出身远比通过别的途径入仕的官员更清要。

诸如此类的填补漏洞的建议与主张还有很多,沈亿陆看得出这份策划书的考虑已经越发周到,大概率能通过。不过他还是提了提,这事只靠沈霁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取得武官那方面的一些支持。

沈霁道:“我早就说服曹璨他们,让他们一起上书啦!”

沈霁的交际圈可不只是文人,曹璨与杨延昭这些武将世家的世家子便不提了,通过窦説和燕国长公主的关系,她说服了长公主的驸马高怀勇。这位驸马虽然没有多少兵权了,可他的威望和人脉还在,有他这个皇帝的妹夫出面,阻力会少很多。

沈亿陆:“……”

真不愧是他“儿子”,这交际能力真不是盖的!

沈亿陆虽然没有什么意见,但还是谨慎地让人先去试探一下朝中的风向。大抵是大宋近来跟契丹、西夏等政权的交锋变多了,大家也预料到未来必然会有大战,所以有人提议恢复武举之后,竟没什么人反对。

然而恢复武举只是沈霁计划中的其中一环,她想要改革的是大宋的军事制度。

在一次朝会上,枢密使提出了恢复武举,沈霁便趁此机会上书,提出恢复武举但是若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应举该如何是好?所以应该开办武学,朝廷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再让这些人才前来应举,如此便能选拔出令赵老大满意,让朝廷放心的武将之才。

这提议一出,朝堂顿时如菜市场那般热闹了起来,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沈亿陆已经事先跟赵老大通过气了,因此后者并不意外。

赵老大道:“这小沈卿对办学还真是热切啊!”

沈霁道:“西汉戴圣于《礼记》中《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所以教化百姓,培养一种良好的风俗,必须从治学入手,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臣看来,不管是文学还是武学,都应予以引导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平天下,文武缺一不可。”

哪个皇帝不想留下文治武功的美名?赵老大也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文学、重用文人,另一方面又想以武力平天下,结束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的乱象。沈霁的提议虽然需要改革官制,但却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赵老大没有明着支持沈霁,只让底下的人去讨论。

当然,这事的反对声音颇大,因为沈霁提议通过武举出身的武官能三年一磨勘,这会导致很多尚在行伍的武将感到不满:凭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地在前线奋勇杀敌,通过军功换取功劳,却只能五年一磨勘,而这些只在武学学习了三年的人入伍后就能三年一磨勘?

一个两个人不满,还能无视他们,可太多人都有这样的不满,就很容易引发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