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行人敲锣打鼓来请万秀才教书,礼节是绝对足够了的,更不要身着彩衣提着礼物的小厮,看着就气派。
当然了,这提前给万秀才打过招呼,他家知道会有个长脸的请夫子仪式。
可真看到了,谁能不眼热。
万秀才仿佛回到了刚考上秀才那边,意气风发,千人艳羡。
街坊四邻也都出来看热闹,万秀才他娘,还有宣家三姐,都看着这一幕心里生出无限感慨。
这么隆重的礼仪,只怕整个邑伊县都知道,万秀才被请去纪滦村做教书先生了。
这不仅让万秀才脸上有光,甚至整个邑伊县的读书人都觉得不错。
同为读书人出身的王知县还讲,以前怎么没发现纪彬这样尊重读书人,估计整个县学的先生夫子学生们都会夸一句纪彬没那么多铜臭味了。
毕竟尊重读书人,就是尊重他们啊。
纪彬的名声瞬间再次好起来。
提起纪滦村,也再也不是开了两个作坊的村子,而是有私塾的村子。
这点让荆高庄的荆夫子都想笑,她家开两个私塾,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名声。
也不对,种桑养蚕原本就是被人称赞的事,纺衣织布更是民之根本。
跟纪彬这种买进卖出的货郎名声自然不同。
他们荆高庄不用广而告之自家有私塾都会被称赞,但纪彬这种做货郎买卖的,那在外人眼里,就是正经生意人了。
所以纪彬需要提高下名声。
这样的做法也是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