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邮驿,却是完全非民用的。老百姓要送信依旧需要托人带信,有时一封信往往会等上个十天半月才能寄出去。

公共消息的传递也是,就拿桃源寨来说,早先寨子里自己办集,是靠乡亲们走上十几里山路,到附近的镇子去传消息,传过几次,终于渐渐来人了,后来口碑建立起来,初一十五终于人多了。

后来桃源寨的集从初一十五,改到了每五天一集。刚开始时,到了初五初十那两天,寨子里却依旧是空空荡荡的,之前托人带的话,对方若是一个记性不好,回自家就把这事儿给忘记了。总要经过这么三五次,对方才能记住,说是今日桃源寨有集。

可以说这邮驿系统在军事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民用方面还完全没有基础。

于是贾放问郑伯宜:“郑先生有什么高见没有?”

郑伯宜笑着道:“这邮驿一向快捷便利有信,毕竟并非其分内之事,所缺者,利也;百姓于邮驿本有所求,所缺者,信任也。”

贾放登时点头,也笑道:“郑先生所说的极合我心。”

邮驿系统从来没有义务替百姓传递信件,而百姓听到个“兵部”二字便心里发怵,自然不敢随意托付邮驿。

但是百姓托付他人传信,却往往无法控制信的去向,要么是信件丢失,要么是重要消息被他人私拆,内容泄露,引起无数纠纷。

一边有需求,一边有能力,却压根儿对不上。

贾放便道:“这简单,让邮驿代百姓传递信件,同时收取一定邮资,不就可以了?”

郑伯宜顺着贾放说的往下想:“邮驿在县与州之间传递军情,如今不传军情了,传递民间信件。确实可行。但是,百姓寄信时是自己去邮驿那里,那么,信件传到对方邮驿之后,如何送到百姓手里?”

贾放胸有成竹:“那自然是每县的邮驿再聘用一位当地的邮递员,专门负责将邮驿收到的信件递到百姓的住处。或者根本不用送到住处,只要往各村村长家、各里里正家中一放,自然会有办法把信递到收件人手里。”这最后一里的问题解决起来,可一点儿都不困难。

“我若是百姓,我怎知该给邮驿多少钱?”

贾放笑道:“本县之内一个价钱,本州之内一个价钱,出了州是另一个价钱。这中间的价差正好各处邮驿传递的费用,先生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