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士当日曾以为,贾放说的,无异于,活死人,肉白骨。

但是贾放说话时的那态度,却充满了肯定,一点儿也不像猜测,就像是他亲眼见过一般。

贾放依旧盯着他,不放过他面上的每一点反应,“对!那才是医者的极致,救不可救之人。你若选择这个方向,恐怕确实需要过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会面对无数次挫败,遭受连番的打击。”

“可待到你成功之时,你会受万民景仰爱戴,后世之人奉你为祖师,无数人读过你的经历,都感叹一句:天下竟有如此痴迷执着之人,偏又有如此的勇气——”

张友士听得低下头,浑身颤抖,不止为贾放口头描绘的那一幅前景,更是为了自己此前的浅薄所羞愧。贾放所说的每一条路,都通向个人成就的顶峰,如果真的成功,他张友士,岂止能流芳百世,将来人们读到医书药典,说起医术的演进,必定绕不开他的名字。

他却将大好的时光,凭空耗费在那些无聊的客套往来上,强迫自己奴颜婢膝地讨好他人……

“贾大人,学生……我,真是惭愧欲死……”

贾放看看火候差不多了,登时单刀直入地问:“现在,你愿意回潇湘书院了吗?”

张友士登时推桌起立,在贾放面前一提衣袍的前襟,当即跪下,郑重对贾放说:“学生听从贾大人的教诲,万死不辞。”

贾放顿时笑了:“我才不要你‘万死’,我只是要你在潇湘书院当一个研究员而已啊!”

*

在这之后,潇湘书院多出了三名正式职位的研究员,老邵、张友士和桂遐学,老邵是农学院,张友士是医学院,桂遐学则是理学院研究员。他们每个人带一个“学院”,听起来好唬人,但其实都是光杆司令。

这潇湘书院的架构便基本上定下来了。贾放荣任书院的名誉“山长”,陶村长任行政“山长”(主要由于潇湘书院的地点在桃源村村口,由陶村长管理起来比较方便),姜夫子任教学部主任,三名研究员则每人带一个学院。

截至目前,潇湘书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型的义务教育体系,主要由幼童部、小学部和成人部三个部分组成。

幼童部相当于托儿所,年满三岁的幼童即可入学,如有双亲皆在桃源寨已注册的正式“企业”中工作,或者家中田亩种植较多,农活较重的,一岁半以上就可以进入托儿所,但要求父母每天接送以及一天两次入园探视照顾。

托儿所的存在,解放了一大群桃源寨乡民的日常活动,主要是解放了育龄妇女和祖辈,也就是爷爷奶奶辈的这些人,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到生产生活中来。